划龙舟是一项考验团队协作的运动
赛龙船有利 培养团队精神
清末民初,在笋江一带,溪后村的刘德民、黄甲街的周来发等都是造船能手,还特别善于制造龙船,这里的龙船制作技艺远近闻名,龙船赛的参赛龙船大多出自他们的手,这也从另一方面推动了扒龙船民俗的风靡。黄大头表示,有一段时间里,黄甲街乡人组了一支龙舟队,溪后村的造船工匠们也组一支队伍,两队每年在端午节期间进行赛龙舟,一较高下。“十几年内,双方互有输赢。越竞争,队员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两队成员在生活中大多相互结成好友。”
笋江扒龙船习俗根植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在成为一项竞赛活动的同时,也能展现出团队凝聚力和精神鼓舞力。鲤城区龙舟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友强表示,笋江(浮桥)龙舟队在近20多年时间里,参加过不少大型赛事,也取得过不俗的成绩。划龙舟是一项考验团队协作的运动,舵手、鼓手、水手之间的默契配合至关重要,经常参与划龙舟,无疑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抬着龙头巡境
传统习俗 正在逐步复苏
由于历史原因,笋江扒龙船活动曾一度中断过。但在最近20多年来,扒龙船场面又逐渐返回人们的视野,并重燃民众对于传统习俗的记忆。去年年初,“笋江扒龙船习俗”顺利入选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笋江扒龙船传承人发起并成立了鲤城区龙舟文化促进会,这一传统习俗正加快其复苏的脚步。
1984年,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这对笋江龙船队的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笋江扒龙船第四代传承人周天明表示,笋江(浮桥)龙船队在1991年已有二三十人的规模,曾代表泉州市参加在莆田蚶江举行的“妈祖杯”海峡两岸龙舟邀请赛。在上世纪90年代,龙船队在周天明的带领下,刻苦训练,参加各类赛事,得到了很好的磨炼,也使龙船队更具影响力。1997年10月,笋江(浮桥)龙船队代表泉州市参加在洛江马甲仰恩湖举行的“福建省第三届龙舟锦标赛”,取得了600米项目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由于水性高超,周天明还在浮桥一带义务承担起了“巡江救生员”的责任,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共救起了20多位溺水者,在民间广受赞誉。他说,这也是龙船队的另一种文化,每一位水性佳的成员都应见义勇为,在别人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
王友强称,如今,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传承人已经很好地承载起了笋江龙船队发展的重任。接下来,他们还将继续完善传承人梯队,开办划龙舟技艺培训班,组织龙舟文化交流活动,并开展龙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熟悉龙舟习俗,并参与龙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