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25年7月31日08版
核心提示
闽在海中。千百年来,从讨海为生到耕海牧渔,闽人唱响了一曲壮阔的海洋牧歌,目前海水养殖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出口额等均居全国第一。但与威不可测的狂风巨浪为伍,与难以避免的船舶碰撞、极端天气为伴,渔业发展始终伴随着较高风险。
作为规避风险的有效工具,近年来,福建政保合作,通过创新发展渔业互助保险,加快构建规范健全的渔业风险保障体系,赋能渔业生产安全。2024年,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为全省提供渔业风险保障金达1070.61亿元,保障规模居全国渔业互保系统第二位;为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14.44亿元,水产养殖保险总规模蝉联全国渔业互保系统第一位,为渔区社会和谐、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普惠型乡镇船舶渔工互助保险
守住渔业“安全底线”
2024年12月16日,福州连江县苔菉镇8个渔业村的197名乡镇船舶渔工,与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签订了普惠型乡镇船舶渔工互助保险保单,风险保障总额达7340万元。
渔业互保工作人员为养殖户讲解相关险种。
这是福建首单普惠型乡镇船舶渔工互助保险,采用政府组织、统一投保的方式,为乡镇船舶上的渔工人身安全投保。
苔菉镇茭南村的刘文新是第一批参保的渔民之一,也是首位获得保险赔付的渔民。
几天前,记者在村里见到了在家休养的刘文新。
今年62岁的刘文新,在海上讨生活已有40多年,慢慢建起了二层小楼,全家老小有了安稳的生活。
他的“连苔茭养0013”号渔船此刻静静趴在湾内。这条长12米、宽4米的泡沫船,被归类为“讨小海船”,是艘典型的乡镇船舶。
乡镇船舶由乡镇人民政府(含街道办事处)纳入乡镇(街道)管理,并依法授予船舶识别牌号。与正规的渔业船舶相比,乡镇船舶的设计、建造、检验、管理等基本缺失规范,材质也是五花八门,但普及面广、民间需求大。据摸底,全省有10万多艘涉渔乡镇船舶。
“曾经,由于船舶信息不明、修造随意性强、航行隐患大、合法性方面一直没有明确,乡镇船舶的渔业工作者无法购买普惠型渔工互助保险。一些有保险意识的渔民只能购买价格昂贵的商业险,普及率不高。”福州市连江县苔菉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刘松告诉记者,“在乡镇船舶上工作的,大多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大海无情,没有保险兜底,一旦发生意外,对家庭打击大,也影响渔区安定稳定。”
2020年底,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开始调研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乡镇船舶渔民代表等各方需求,酝酿乡镇船舶的渔工互助保险。2021年起,试点工作先后在宁德市、漳州市开展。
为维护水上交通航行、生产作业安全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起,我省开启乡镇船舶纳管,“有证无证一起管、海上岸上联动管、常规手段与科技手段结合管”,对乡镇船舶实行属地管理、推进安全生产管理。
此时,几经优化的乡镇船舶渔工互助保险顺势推出——2024年12月15日,按“低费率、广覆盖、高保障”原则,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创新推出“普惠型乡镇船舶渔工互助保险(试点)”,基础保障模式为“200元保30万元”,覆盖渔工意外身故、伤残、医疗费用及雇主责任,承保对象从乡镇船舶上的渔工拓展到船舶。
“一个人交200元,保30万元死亡失踪、30万元伤残、1.8万元的医疗费用赔偿,比商业保险便宜太多,还能保雇主责任险,万一工人遇到问题,也不用担心事故后没钱赔偿。”刘文新得知后,立即为自己和渔船上的2名工人购买了保险。
意外就发生在投保的几天后。2024年12月22日,刘文新照常出海捕鱼,在海上收章鱼笼时手指被绳圈缠住,突然刮起的大风让绳子猛地绷紧,瞬间夹断了小指。“不幸中的万幸,事故发生在投保以后。”他说,第一时间回到岸上被送进医院,家人马上向968186报案。理赔人员很快来了解情况、收集材料,过年后没多久,理赔款就到账了,“理赔简单快速”。
“大海无常,即使科技不断发展,出海生产始终伴随着风险。”省渔业互保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黄金水感慨地说,多年来看到了太多案例,对渔区家庭来说,有一份保险至关重要。为了让乡镇船舶从业人员获得充足的风险保障服务,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对保费进行减免,普惠型乡镇船舶渔工互助保险保费补贴比例达52%,普惠型乡镇船舶互助保险保费补贴比例达20%~44%,有效降低经济负担。
半年来,省渔业互保协会沿海办事机构的办事员进村驻点召开了293场宣讲会,至今年6月30日,全省已有8004人参加普惠型乡镇船舶渔工互助保险,覆盖82个渔业乡镇、6243艘乡镇船舶,该保险共提供26.85亿元风险保障。
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
撑住风险“保护伞”
受台风“竹节草”环流影响,7月29日8时至30日8时,福建东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9日上午,关注着台风实时路径和气象预报的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党委副书记郭安鹏对记者表示:“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利企利民,我们决定明年大力推广。”
峰尾镇是闽南传统四大渔业重镇之一,辖区渔民主要从事海蛎、花蛤、紫菜、海带等贝类、藻类养殖。今年,镇里首次尝试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企业、养殖户共投保3000份,投入保费19.5万元。
石狮市祥芝捕捞渔船渔获满舱。
“7月13日,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虽然陆上风不大,但海上达到11级以上,导致部分设施受损,全镇渔民迅速获赔9万元。许多合作社和养殖户都表示也要投保。”郭安鹏说,每份保额1000元,保费65元,财政补贴40%保费后,渔民只需出39元。
“水产养殖靠天吃饭,台风一过几年白干。”每年的6—10月,我省沿海基本都会遭受台风影响,对于养殖业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考验。特别是2016年,3场超强台风给福建水产养殖业造成高达16.07亿元的损失。
传统农业保险面广分散,存在承保验标难、理赔定损难,以及道德风险难控、矛盾纠纷较多等难点和痛点,保险公司大多望而却步。作为农业保险中最复杂的类型,水产又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水下,更成为商业保险不敢涉足的“禁区”。
2017年,基于不同养殖区域近30年的风灾损失数据基础,省渔业互保协会与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联合研发推出我省首个农业指数型保险产品——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并在沿海地区进行试点。
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触发即赔”,克服了传统水产养殖保险理赔定损难等问题,理赔时不需要逐户查勘定损,避免与养殖户因赔付标准意见不同引发的各类争议,有效提高了保险服务效率。
在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下,该保费每份55~80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合计承担保费的40%。至2023年底,已累计为我省沿海养殖区提供风险保障37.36亿元。
如何让赔付更精准、保障更有力?去年6月,省海洋与渔业局、省财政厅联合对台风指数保险方案进行重大调整,委托省气象服务中心针对原方案存在的“应赔未赔、高损低赔”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放宽理赔条件、下调保险费率,使保险方案更贴近渔区生产、养殖户实际。
2024年,我省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共赔付4101.38万元,赔付率达87.04%,助力水产养殖户灾后快速恢复生产。
2025年,我省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试点地区增至23个,全省共投保853户,合计办理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7.52万亩,同比增长13.84%,提供风险保障金额9.75亿元,同比增长26.99%,创9年来新高。
据悉,“丹娜丝”台风过后,莆田北岸经开区、泉港、龙海3地共获理赔金额28.35万元。“我们正结合2024年的试点及赔付情况,请专家进一步论证评估台风指数保险方案,确保该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为渔民提供更全面、贴心、可靠的保障。”省渔业互保协会副理事长王以诚说。
海水养殖物价格指数保险
兜住渔民“钱袋子”
宁德蕉城区三都澳,全球最集中的水产养殖中心之一。这片海上牧场,渔排连绵、渔船穿梭,大黄鱼产量多年居全国海水养殖鱼类之首。
乘快艇来到门头渔排28号,记者见到了福澳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德斌。
宁德聚宝盆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围网野化大黄鱼基地
福澳水产在三都澳拥有21口深水网箱,年营收3000多万元。从事海水养殖近30年,陈德斌见证了大黄鱼价格在不同年景的大起大落。“近年来,每公斤价格高时能到60元;2020年价格最低时不到24元,比成本价还低3元,价格波动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
所幸,大黄鱼价格指数保险为养殖户挽回了不少损失。
2020年7月,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推出全国首款海水养殖物价格指数保险——大黄鱼价格指数保险,为养殖户提供价格“兜底”保障。
省渔业互保协会养殖险部的左聪劼介绍说,福建境内从事养殖大黄鱼的企业、合作社及个体户,都可以选择为商品规格在每条300~400克或400~500克的大黄鱼投保。每份保险金额为200元,保险费率仅需6%,并享受40%的财政补贴。
保险期间,当保险大黄鱼的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互保协会就会介入理赔并直接赔偿到户,减少了传统理赔报案、资料收集、查勘定损等环节,让养殖户足不出户就能获赔。
“触发保险理赔条件的关键因素是大黄鱼的海面收购价,其收集、公布都由权威的第三方——宁德市渔业协会负责,在‘宁德大黄鱼’微信公众号上每天公布,保险理赔透明化。”左聪劼介绍说。
2021年3月,大黄鱼价格指数保险的首次理赔大会就在宁德举行,31单获得了保险赔偿,共计3407万多元。
之后,针对目标价格、保单生效日期等,保险方案不断优化调整。2024年,将大黄鱼养殖成本设置为当年大黄鱼价格指数保险的目标价格上限,并调整了目标价格确认方式。
去年参保的陈德斌,今年就获得了理赔。“我们购买了保额960万元的大黄鱼价格指数保险,当价格低于每公斤34.14元时就触发理赔。2024年底大黄鱼海面收购价跌至每公斤31.14元,我们在2025年春节过后就获得了41.3万元的赔付。”他说。
今年,保险方案再次调整。“一是目标价格根据2025年的养殖成本核定咨询报告确定;二是取消了价格跌幅的起赔条件。”左聪劼说,此外还增设了灾害预警保险的附加险种。
持续优化的保险方案,大大调动了养殖户的参保热情。今年截至7月25日,大黄鱼价格指数保险参保户次同比增长88.24%,承保面积同比增长91.73%。
“当前,蕉城区大黄鱼全产业链产值达110亿元,但对于养殖户来说,还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利润率也不算高。”宁德市大黄鱼养殖协会秘书长杨业洪表示,我省通过创新各类养殖保险为养殖户“兜底”,在为渔民分担风险、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呼唤更多创新形式、更大受益范围的金融助力,为渔业养殖保驾护航。
记者手记
为“海上粮仓”系牢“安全带”
□王永珍 陈旻
渔业是高风险产业。渔业互助保险,是指对渔业风险具有同一保障要求的渔民或渔业团体,采取合作互助的组织形式,将参保渔民或渔业团体缴纳的保费聚集成基金,用于在成员发生渔业风险损失后进行经济补偿。这种运作方式有助于强化渔民的自保意识,并增强渔业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作为我省主办政策性渔业保险的单位,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成立13年来,累计为15987名渔工、4178艘渔船、1791户养殖渔民及企业赔付超14亿元。
从最初单一的人身平安险、渔船全损险,到后来拓展的船舶险、责任险、意外险、养殖险、财产险等一揽子渔业保险品类,特别是台风、赤潮、高温、暴雨、价格等指数型保险的推出,渔业互助保险在渔民中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起到了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
按照国家渔业互助保险系统体制改革部署,2023年2月,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开业,作为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第五家全国性持牌保险机构,以构建规范健全的渔业风险保障体系为目标,开展渔业行业内的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作为全国第二批省级分社,7月10日,国家金融管理总局福建金融监管局正式批复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福建分社开业,标志着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服务福建地区迈入实质性落地新阶段,福建省渔业互保协会原有业务也顺利转移至保险社运营。
当前,渔业保险仍面临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险试点覆盖面有限等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供给,吸引更多渔民“参加互保、护佑平安”。我们期待渔业互助保险能更好发挥“互助共济 服务渔业”的初心,以专业服务精准提升我省渔业风险保障服务能力与质量,为福建“海上粮仓”系牢“安全带”。(记者 陈旻 王永珍 实习生 吴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