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9月8日讯(闽南网记者 黄紫燕 通讯员 吴嘉文 刘宏毅)盛夏时节,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的田野里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银光闪闪的连栋大棚、智能调控的灌溉系统、标准化的胡萝卜田交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现代农耕画卷。在这片土地上,70余亩辣椒大棚里的鲜椒正被采摘,火鸡在果林间踱步觅食,标准化管网纵横的胡萝卜田延伸向远方……这些生动场景,正是东园镇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激活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共富的精彩缩影。
近年来,东园镇积极探索“企业引领、合作社搭桥、科技赋能”的三维模式,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让原本“沉睡的土地”变身“共富资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企业引领,订单农业打通增收新链路
“每亩地年租金1200元,在基地打工每月还能挣5000多元,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长新村村民李大姐一边采摘鲜椒,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道出了土地流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一变化,源于泉州中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承包该村600亩闲置土地打造的“企业+教育”综合种养基地。
作为圆梦圆教育集团旗下企业,中禾农牧将“订单农业”玩出了新花样。其中,基地内种植20余种蔬果,养殖鸡鸭鹅超3万羽,年经济效益达500多万元;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微耕机等现代装备,人工成本直降40%;农产品直供泉州实验中学等7个校区食堂,月均供应鸡鸭3.5万羽、蔬菜水果60余吨。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模式,既保障了销路稳定,又通过联农带农机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我们建立了‘租金+工资’的双重收益机制,让村民既能稳定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基地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模式已覆盖数百户村民,成为东园镇“企业引领共富”的标杆案例。
合作社搭桥,特色产业撬动规模效益
在上林社区,120亩闲置土地在“合作社+农户”模式下焕发新生。70亩智能辣椒大棚内,泡椒、螺丝椒等挂满枝头,滴灌系统实施精准灌溉。基地管理员算了一笔账:“每亩辣椒年产量达7000斤,总产值超百万元。农户每亩年增收1200元土地租金,务工日均收入150元,加上合作社分红,户均年增收突破2万元。”
合作社创新采用“三权分置”运营模式,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负责统一规划、技术支持和市场对接。通过深耕覆膜、有机肥培土等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品质,又养护了地力,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目前基地已带动176户村民增收,实现了“小辣椒串起大产业”的转型跨越,生动诠释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成功实践。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激活土地潜能
在秀涂村的胡萝卜田边,农场主指着田间的方形管网介绍:“这套智能水肥系统能精准控制灌溉和施肥,配合优质品种选育,胡萝卜亩产提升30%,年产值达350万元。”绿丰、志诚两家农场流转的360亩耕地里,从网格化喷灌系统到智能监控,科技元素已深度融入农业全链条。
通过“科技+品牌”经营策略,农场产品直供厦门、晋江等批发市场,不仅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更推动形成胡萝卜、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正在操作智能设备的农场技术员说,通过科技手段,土地“潜能”被充分激活,亩均收益较传统种植翻了几番。如今,东园镇的田野上,智能设备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科技元素已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为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硬核支撑。
共富一方,乡村振兴绘就新图景
通过推广土地流转,东园镇已累计带动超800户农户增收,创造农业就业岗位100多个。从企业主导的订单农业稳定产销,到合作社牵头的规模化经营提升效益,再到科技赋能的智慧农业提质增效,东园镇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乡村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推动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东园镇以土地流转为钥匙,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共富新图景,为共同富裕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