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蝉翼的纱裙、迎风展卷的纸张、根根分明的发丝……这些,竟然都是瓷!”“难以想象”“太惊艳了”……7月18日,“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观众惊叹于德化白瓷的非凡技艺与当代魅力。
展览现场,《神话》塑造的玉漱公主瓷骨仙姿翩然独立,光影在蝉翼般的衣袂间游走,尽显东方神韵。据其创作者连德理介绍,作品从制胎到烧成花了六七年,历经上百次失败,最终成功将瓷衣厚度控制在0.2毫米,让坚硬陶瓷化作绕指柔纱,“希望上海的朋友们能感受到德化白瓷的这份灵动”。
同为当代经典力作,《世博和鼎》与《极彩·如愿佛》则又从不同维度让观众惊讶于德化白瓷的探索。前一件作为15年前上海世博会的重要见证,以“和”为核心理念,融合传统祥瑞符号与现代国际元素,集德化白瓷技艺之大成,又承载时代精神;后一件将顶级象牙瓷混搭唐卡矿物彩绘、珠宝镶嵌工艺,打破了德化瓷“单一白”的固有印象,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首创。
此外,一批当代性、观念性、实验性展品在展览的集结,令人大开眼界。例如,苏献忠的《纸》以极致的轻薄柔软,重塑白瓷的坚硬形态,从层层叠叠、薄如蝉翼的“纸”中,流淌出极致的反差感与诗意;由一朵朵小花组成的《等花开》,花树错落、色彩斑斓,将传统捏塑工艺发挥到极致;《月球甜筒系列》旋出冰淇淋形状的中秋满月,点缀萌萌的玉兔,成为红极一时的热搜爆款,吸引众多明星争相收藏。
彭成雄《汉字艺术·百家姓》以层层累叠的瓷器展示,远观是造型各异的物,近看是由标点和笔画组成的汉字姓氏。“这里已经有将近400个汉字,当时创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做某一个题材,比如百家姓,十二生肖或者千字文,而是为了诠释汉字艺术之博大。未来,我想挑战1万个中国汉字,用一辈子去做好陶艺这件事。”彭成雄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策展人项苙苹介绍,展览旨在以德化瓷为媒介,呈现中国传统“文质兼备”精神的当代演绎,既溯源历史根基,亦探索未来走向;通过文与质、素与绚、工与艺、人物与器物、写实与抽象、物质性与精神性等多重维度,呈现德化瓷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活泼泼的生命力。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19日。 展览期间,配套推出“瓷上丹青”工坊、德化瓷系列讲座、专家导赏等美育活动,以及一系列兼具艺术性、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展览文创品,既彰显德化瓷“白如凝脂、温润如玉”的传统特质,又巧妙融入中华艺术宫场馆特色和上海城市元素,以创新设计诠释中式美学的当代演绎,让传统白瓷焕发当代生命力。(郑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