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福建省消委会联合中国消费者杂志社及黑龙江、江苏、浙江等16个省市的消协组织,共同发起了一场名为“护银龄 破暗域”的私域直播乱象消费调查并发布了调查报告。
所谓私域直播,一般是通过建立微信群或私聊发送直播链接,邀请特定人群观看。一段时间以来,以线上私域直播为渠道的新型“坑老”骗局凭借其封闭性和隐蔽性,成了不少不良商家规避监管的“法外之地”,让许多辨识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吃了亏。
调查显示,近半数(49.66%)消费者曾遭遇“虚假或夸大宣传”。普通食品被吹成能“根治”糖尿病、高血压的“神药”;一款普通饰品,竟被宣称能“释放能量,打通血脉”。更有超过四成(42.52%)消费者指出,直播间里充斥着“最先进”“唯一”“100%有效”等极限词和违禁词。
为规避监管,一些直播间不直接卖货,而是通过“连麦分享”进行“洗脑”。所谓的“病友”情绪激动、台词熟练:“我吃了这个产品,三十年的老毛病三天就好了!”
这些“托儿”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情,刻意营造“立即起效”“错过即亏”的紧迫感。部分直播间里,穿着白大褂的“教授”侃侃而谈,声称拥有“重大技术突破”;或利用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渲染“再不调理就晚了”的焦虑,进而推销高价保健品。
当老年人发现自己上当后,维权之路却布满荆棘。
首先是证据不足,关键记录未保存。调查显示,尽管有85.83%的消费者有保留证据的意识,但多数人只保存了付款记录(60.79%)和聊天截图(51.05%)。而最关键的直播录屏,仅有14.32%的人想到保存。
其次是交易隐蔽,付款方式“去平台化”。私域直播常引导用户通过微信转账、个人收款码、群红包等直接付款,一旦出现问题,商家可直接“拉黑”或消失。超过四分之一(26.47%)的消费者遭遇过“赠品高额运费”陷阱;还有近一成(9.77%)消费者反映,要求售后时直接被“拉黑”。
调查中,19.07%的消费者表示分不清私域直播与淘宝、抖音等正规平台直播的区别,这进一步增加了维权难度。
面对乱象,福建省消委会发出呼吁,要压实主体责任,建好“防火墙”。
“平台应建立直播主体实名备案及资质动态验证制度,对私域直播内容保存不少于90天,交易记录、互动内容等关键信息保存不少于6个月,社群聊天记录保存不少于360天。同时,鼓励平台研发高风险直播间识别模型,及时预警、拦截违规行为。”省消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开通针对私域直播交易的“银发通道”便捷投诉入口,推动建立“平台—市场监管—消协”三方联动的在线调解机制,让老年人维权“少跑腿、快解决”。鼓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私域直播行业自律公约,定期公示违规主播与商家名单,发挥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的力量,共筑私域直播良性生态。(记者 林智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