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今天,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在南平举行。当世界的目光汇聚于此,我们不禁要问:在这场文明对话上,人们将探讨什么?考亭又何以对话世界?
(一)
如果说举办大会是请一群客人来家里做客,聊聊彼此的近况,那么做东的福建,必然要有深厚“家底”作为底气。
底气从何而来?走进历史深处,这里本就回荡着文明交流的跫音。
文脉不息。朱子晚年大部分时间在考亭讲学和著述,把理学发展至新的高峰,形成“考亭学派”,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中心。
驼铃悠扬。闽北是万里茶道的始发地,长达1.3万余公里的茶叶之路,不仅让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实现互通,更让东西方文明“以茶为媒”交流互鉴。
福船扬帆。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涨海声中万国商,福建商帮赶海弄潮,郑和宝船亲仁善邻,朱子文化随海上贸易在梯航万国中不断拓展延伸。
从历史深处走来,那些关于传承与创新、交融与碰撞的故事激荡在八闽山海间,向八方来客娓娓讲述中华文明“传统不老,唯在常新”的故事。
文化是一种积淀,长期浸润于人的内心,生生不息。这其中又伴随着一次次的继承、整合与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朱子文化的传承发展打开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和创新空间。围绕“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福建先后举办了三届考亭论坛、两届武夷论坛,并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共同举办学习研讨会,深入阐释“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次大会,“第二个结合”与朱子学的创新发展是分论坛的主题之一,将汇智聚力,不断挖掘朱子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
举办“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一方面是展现。邀请友人来到福建,看青山碧水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也看奋楫扬帆的新福建如何打造“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文化繁荣新地标。另一方面是交流。以朱子学的当代表达推动文明对话,推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在沟通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促进世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将是一场求同存异的对话。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性格”。朱子的“理一分殊”正是出于对多样性的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聚在一起,尊重差异是多元共生的必要条件,妥处差异也是共谱新篇的潜在契机。如何让绚烂的文化在时代的大潮中既各自奔涌又互为镜鉴,将是大会的一大亮点。
这将是一次“反躬践实”的探索。“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这是宋代黄榦对朱熹治学特点的描述,也奠定了朱子学作为入世哲学的底色。大会致力于搭建文明对话的“精神会客厅”,以“发扬朱子文化时代价值 促进全球文明互鉴共生”为主题,紧跟世界之变、时代之问,不断探索“起而行之”的路径。
这将是一个美美与共的全新起点。当世界叩响考亭之门,朱子箴言正化作文明长河的舟楫,凝聚起各方共识,载着微光汇成星海。可以预见,更多的交流沟通将由此开启、不断加深,为文明互鉴之路开拓更多空间。
(三)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事实证明,只有从“远景思维的空间”出发,从“他者的外在的观点”出发,以不同文明为镜鉴,才能让文明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未来的考亭,如何继续打造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以开放姿态对话世界。办好一个会,能够提升一座城,更是文化对外传播的绝佳机会。朱子学与世界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翻开了考亭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崭新一页。八闽大地上,思想火花四溅,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和专家会聚于此,打破文化偏见与隔阂,推动全球文明在交流中朝着更加多元、包容的方向发展。
以“世界语言”沟通全球。文艺创作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跨越语言、超越时空的通用载体。最近上映的山水史诗《月映武夷》,通过歌舞、戏曲、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让流动的山水长卷徐徐展开,朱熹眼中的武夷胜景跃然眼前,观众仿佛置身画中,通过艺术这一“世界语言”,更好地读懂朱子、读懂中国。
以更多“朱子+”连接中外。“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在我省已连续举办18年,来自美国、巴拿马、韩国等国家的外籍留学生,在八闽山水间重走朱子问道之路,眼见耳听,用心感受,在心中写下关于这片山水人文的诸多“读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更加多元的世界,对话多一分、对抗就少一分,包容多一点、隔阂就少一点。
秋日的八闽大地,清风徐来,风光无限。当文明的活水持续涌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将不断被激活,绵延至今的文明之光也将持续照亮人类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