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河北省省长张庆伟
壮士断腕浴火重生
作为全国钢铁、玻璃生产大省和重要的水泥、煤炭生产基地,河北既面临发展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调整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的巨大压力。对此,河北发展的指导思想产生了怎样的转变?又如何迈过“转型发展”这道坎?记者专访了河北省省长张庆伟。
记者:河北省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有什么变化?
张庆伟:当前,河北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重新审视省情;从问题入手,强化问题导向;从理念转变,真正摆脱以往简单追求GDP这一“紧箍咒”,把发展的指导思想转变为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加强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这里有两件事使河北的转型发展在思想上和路径上真正发生了转变,真正产生了强烈的转变自觉性。
一是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河北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并要我们卸下包袱,不为GDP排位纠结。这使我们在发展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真正开始打主动仗,主动谋划如何转型发展。
二是今年习总书记亲自谋划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李克强总理去年在河北主持召开了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2011年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河北转型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有了这样的路径,河北转型发展就有了强大动力、强大信心、强大希望,就能在大的发展战略上实现进退有序。
记者:我们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张庆伟: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的失衡。
从经济结构看,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比较突出。2013年河北省三次产业比例为12.4∶52.1∶35.5,二产比例过高,而二产中重化工业又占80%,过重的产业结构导致河北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GDP总量看似很大,但是公共财政收入偏低。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率不高。2013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8%,比全国城镇化率低近6个百分点,城市聚集能力低,功能不够完善,服务业很难提升。从区域结构看,河北是京津冀区域的“短板”。河北环绕京津,受“虹吸”作用影响,河北的人才、资金等优质要素流向京津两大城市。从需求结构看,消费需求占比较低。这些年由于市场对钢材、水泥等有巨大的需求,这些行业迅速膨胀起来,但居民消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消费规模偏小。
河北省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国务院的部署,紧紧抓住改革这条主线,突出河北的问题导向,把问题一条一条梳理出来,列出“问题清单”。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触及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在利益格局上进行深度的调整。
记者:到2017年,国家下达给河北的任务是,再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炭、3000万标箱玻璃产能,河北如何应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巨大挑战?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庆伟:此前,经过几年努力,河北已经淘汰了1368万吨钢铁、8500万吨水泥、2060万标箱玻璃的落后产能,提前2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现阶段压减的这些产能,大多符合国家产业标准。但为了治理大气污染,为了腾出发展空间,河北必须壮士断腕,义无反顾地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河北逐一梳理存量产能,提高淘汰标准,提高环保要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科技等手段,实施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坚定有序地化解过剩产能,倒逼不达标产能退出市场。
去年以来,河北关停整顿了8000多家各类企业,拆除3.5万座燃煤小锅炉,压减水泥产能2200多万吨。全省两次开展集中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周日行动”,削减钢铁产能1956万吨。
河北省重工业发展模式要转型,肯定会带来不可避免的阵痛。当前这个阵痛期是必须要经历的、也是值得的。河北每压减1000万吨钢铁产能,企业至少损失300亿元,上万人下岗或失业。今年一季度,河北GDP增速为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是多年来最低的。但只有腾出了环境容量、土地和能耗指标,河北才能去旧换新,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去年,河北新增科技型企业800多家。今年一季度,全省PM2.5同比下降8.6%;1—4月,全省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1.1%。
当然,这仅仅是个开始。对河北而言,爬坡过坎、调整结构是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就是要咬紧牙关坚持,以钉钉子精神勉力前行,力争早日实现河北产业结构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身高约1米,形似小坦克,头顶摄像仪,携带传感器,一台机器人腾挪自如,爬坡越障,打探着周围的情况……
“别小看这家伙,如果发生矿难,井下什么情况可全靠它往上送!在它身后挂上拖钩,救个人上来那也没一点问题!”唐山开诚集团董事长许开成,自豪地介绍着他的“宝贝”。
20多年前,许开成还是唐山矿的一名普通技术工人。一次,他亲眼目睹两名工友因信号错误被压死在井下……痛心之余,他决定自己搞研发,改造矿井提升信号系统。在破解了关键技术后,他走上了创业路。
2006年6月,美国罗克韦尔公司举办一个工业信息自动化展览会,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民营企业家,许开成赴巴尔的摩参观。展会上,一台机器人让他流连再三,谁也不知道,一个新火花正在他的脑子里迸发。
能不能搞个井下机器人,代替救援人员下井抢险,在可能的情况下,进一步实施救援工作?
怀着对矿山安全的那份执著,凭着不服输的一股子“闯劲”,许开成把梦想变成了现实。2011年,开诚集团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研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在矿用机器人领域,我们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实战锤炼品质。参加了11次矿山领域抢险任务,许开成的机器人大显身手!现在,已拥有3000多家国内稳定用户,且远销海外。
“源自煤矿、回报煤矿”,开诚集团这一口号,折射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许开成,从一名产业工人成为研发专家、企业家;开诚集团,从一家小小的煤矿配套企业,成为一流的矿山设备企业。
围绕主业搞升级,提升产品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转型成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