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动态备受关注。受此影响,这两天,不少海上作业渔船返程避风。截至7月6日17时,高崎渔港进港避风船舶达455艘。
作为国家级中心渔港、厦门最大避风渔港,高崎渔港不仅满足本地船舶的停放需求,而且接纳漳州、广东、台湾等周边地区渔船以及厦金、厦鼓、厦漳航线客轮、游艇停靠避风。
令人好奇的是,数量庞大、大小各异、形状多样的船艇集中“报到”,渔港如何进行妥善安置?厦门市闽台渔港发展保障中心(以下简称“保障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揭秘这背后的“真功夫”。据介绍,尽可能利用好港内空间,把船停靠整齐、保障安全,“一笔直、二交叉”是关键要领。这项指挥大工程的背后,离不开保障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引导。
“指挥船舶停靠时,扯着嗓子喊上半天是家常便饭。”工作人员透露,随着各类船舶集中进港,他们会乘着小船、拿着喇叭,操着闽南话,使着“土办法”,挨条船进行指挥、挨个人进行喊话,逐一引导。“说实话,耗费体力更费嗓子,每次结束,喉咙都哑得说不了话。但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和点对点的指挥,我们开展工作更高效,渔民朋友也更放心。”工作人员说。
实际上,不同于停车“抢车位”,渔港内停船有着特别的规则。因为船舶吨位大小不一,而且还需要锚定位置,这要求渔港每块空间尽可能得到合理、科学的利用。保障中心会提前将进港船舶进行分类,根据渔港不同区域的功能和实际情况设置锚泊区划图,让引导调度更加游刃有余。
落实到具体指挥层面,还需要技巧加持。工作人员形容说,指挥船舶就像军训列队,关键在于确定好“排头兵”。依靠港内地标,偌大的渔港被划分为不同区域。工作人员精心挑选出各区域的“排头兵”,再安排后续船舶跟上,从而达到秩序井然的效果。
避险船舶停靠完成后,船内全部人员乘坐港内木机船上岸避险。保障中心根据防台风应急响应等级,适时开放高崎渔港避险中心,供上岸渔民和船员休息。“当我市启动防台风三级应急响应,我们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将在避险中心24小时值班值守,并为渔民和船员提供休息场所,热水、泡面、八宝粥等应急食品及应急药品。”工作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21世纪之初,高崎渔港正式投入使用。20余载寒来暑往,这里成为周边地区船舶台风来临时的庇护之地。谈及未来,保障中心避风港管理科科长黄凌峰表示,高崎渔港内千帆列港的景象,是避风船舶和渔港各管理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高崎渔港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做好船舶避风保障工作,努力将高崎渔港打造成渔民朋友可信赖、可依靠的“暖心港湾”。
(海西晨报记者陈起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