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顿饭要折腾半天,现在走几步路就能吃上免费的热乎饭!”8月19日,在建宁县均口镇长者食堂里,80多岁的谢奶奶正和她的老人们围坐餐桌前,开怀笑谈。
这顿“3元吃饱、80岁以上免费”的暖心餐,正是当地贯彻建宁县“驻村夜访”听民声、解民忧、惠民生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均口镇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党员干部沉下身子走进村民院子、打开话匣子拉家常,在收集的民声诉求中精准找准痛点难点,在实打实解决问题中锤炼务实作风,用一个个惠民实事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
“独居的熊大爷,日子过得简单,一日三餐总将就着对付”“谢奶奶腿脚不利索,行动多有不便,常常一顿饭吃上好几天……”刚刚夜访完的挂村工作队长陈星发正将今天了解到的诉求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中,这些在“驻村夜访”中记下的字句,看似是琐碎的“小诉求”,却是群众最真实的“大关切”。
“驻村夜访”不只是“听”,更重在“解”。了解情况后,均口镇迅速将长者食堂建设列为重点民生项目,整合闲置资源推动均口村、官常村两个食堂落地运用,服务覆盖全镇737名60岁以上老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还可以免费就餐。
同样通过“驻村夜访”发现的,还有修竹村500亩“望天田”的灌溉难题。
“旱季得挑水浇地,一来一回两里地,一天跑好几趟。”村民们反复念叨的困扰,成了镇政府的心头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灌溉保障是农田丰收的关键。
镇里立刻成立工作专班,对接县水利局、发改局等部门,多次实地勘察、论证方案,最终推动总投资约295万元的背后垅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落地。项目建成后,不仅能解决周边500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还能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提升防洪能力,让“靠天吃饭”变成“旱能灌、涝能排”。
“等政府把水库修好,以后我们的灌溉用水就不用愁了,也不怕干旱了。”村民熊大姐看着施工中的水库,满心欢喜地说道,“以后收成更稳了,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不仅如此,由于均口村原有防洪堤年久失修,防洪能力弱,每逢暴雨,河流水位骤涨,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河水一涨,夜里都睡不踏实,就怕淹到家里。”这一诉求在“驻村夜访”集中反映后,镇党委、政府立刻将其列为“民生头等事”,对接水利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启动闽江防洪工程均口、修竹堤段建设。
如今,2234米的防洪堤已初具规模,土堤与复合式断面设计让防洪标准提升至10年一遇,整齐的防护栏、堤岸绿化带与生态步道不仅筑牢了防汛“安全屏障”,更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以前汛期愁得揪心,现在堤稳,心更稳!”李大爷感慨道。
从长者食堂暖胃暖心,到“望天田”变“稳收田”,再到防洪堤筑牢“安全线”,均口镇的实践,已然成为建宁县深化“驻村夜访”惠民生工作机制的生动缩影。全县通过这一机制,推动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家,将群众诉求转化为履职行动,实现作风建设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服务”、从“单一作战”到“协同共治”、从“短期应急”到“长效治理”的转变。这不仅让民生底色在实干中更厚重、幸福成色在奋斗中更饱满,更以“人民至上”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建宁记者站 付哲文 通讯员 宁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