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清流县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践行“四在一线”工作法,推动各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纾民困、拼发展、转作风、传党音,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从群众“心上事”
到干部“上心事”
11月21日,灾损断裂的龙津镇南歧大桥在历经2个多月的筹备及修复后,终于复通了!
南歧大桥建于1984年,设计为漫水桥,近4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南歧村1000多名群众进出村庄的交通要道。今年8月,由于长时间漫水浸泡,一端桥基下沉,桥岸塌陷,桥墪跟随下沉,造成靠岸一端的一板桥面下沉断裂,南歧大桥交通中断。
南歧大桥的断裂,引发村民对于交通出行的担忧。龙津镇党委和南歧村党支部立即组织人员,对另一条出村道路进行清理,作为应急出村通道,同时,积极向上反映,争取资金,启动对南歧大桥修复工作。
清流县委县政府将此项工作作为“四下基层”解决民生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采取绿色通道,快速加以解决。经过一个多月紧张有序的桥墪建设,以及预制桥面的制作,11月21日,南歧大桥正式复通。
百姓的“心上事”,成为了干部的“上心事”,村民对当地相关部门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快速反应非常满意。“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大桥恢复通行,得益于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南歧村党支部书记赖伟忠说。
从解决“一件事”
到解决“一类事”
前不久,家住龙津镇水东路100号的彭丽英,制作了一面“微改造为民办实事,利民惠民环境美”锦旗,送到县文明办。
彭丽英家的房子是2010年在老宅基地基础上翻建的。她家这片地以及出门的小路,成了新城区的偏僻角落。
今年6月,县文明办启动的微改造,把彭丽英家边上的小路,以及周边一部分杂乱菜地,列为微改造项目点。一个月时间,小路清理干净,硬化水泥路面,路边还安装了不锈钢栏杆。
“能够关注到背街小巷的犄角旮旯,我为政府点赞。经过微改造,确实是环境美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方便了!”彭丽英说。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清流县将目光聚焦在解决民生“小问题”上,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见行见效。在“四下基层”中,坚持知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聚焦“灯不明、路不畅、管不通”等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
在微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清流县不再满足于干好城区微改造“一件事”,而是借鉴城区的成功经验,相关部门整合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多方资金,对乡村进行持续性分阶段的微改造大提升工程,进而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
龙津镇供坊村和里田乡里田村的村民,就是解决“一类问题”的受益者。供坊村整合资金,对村内的杆线、立面、管道、道路进行微改造。环境整治后,路好走了,灯更亮了,墙更白了,常年缠绕在头顶上的弱电蛛网下地了,村民们由衷的满意。里田村将村中心一片烂泥地作为微改造的突破口,在一个月内,还群众一个沥青硬化的干净整洁环境,从此,这片区域成为全村老人聊天跳舞的好去处……
从企业“有需求”
到上门“问需求”
近段时间,位于清流县里田乡的福建三明和丰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忙着准备材料,争取对接三明兴业银行的一个新兴金融产品——“台企快服贷”,如果符合条件,将为公司争取300-500万元贷款,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和丰瑞生态有限公司与兴业银行之间的银企对接,得益于清流县委组织部在10月中旬组织的一场台企与银行的对接会。当时县内30多家台资企业参加会议,有10多家企业当场对接成功,有望解决资金需求问题。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清流县相关部门深入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活动,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主动靠前服务,从企业“有需求”到上门“问需求”,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人才问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永恒问题,今年9月以来,县委组织部门针对企业人才需求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到40多家规上和龙头企业宣传人才政策,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同时,积极对接相关高校,摸清县内外高校在读学生到清流就业意向,鼓励学子到清就业。目前,已有186名高校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其中,东莹化工已吸纳福州大学等多家高校20多名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在企业服务之外,清流县还积极畅通民意表达和反馈渠道,探索实施“民呼我为”“接诉即办”等机制,广泛征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拿出破解之策,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清流记者站 邓文桂 吴火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