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的女伶照片,已呈现出姣好的胸部曲线。
晚清紫洞艇上的歌女旧照,很难说有什么曲线美。
开风气之先
广州民俗嬗变系列三
上世纪二十年代女子内衣束放之争如火如荼
“厅长有见及此,亟思将女子束胸之陋习,严行禁革。拟请由省政府布告,通行遵照,自布告日起,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并通行本省各妇女机关及各县长设法宣传,务期依限禁绝。倘逾限仍有束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上之罚金……”这是1927年7月8日《广州民国日报》刊登的《禁止妇女束胸提案》的部分文字,提案者为时任省民政厅厅长、留德博士朱家骅。
朱博士口诛笔伐的对象是当时大行其道的女子内衣—束胸小马甲。他满怀信心,要使束胸陋习在3个月之内销声匿迹。朱博士是否一遂宏愿,暂且不论,但这篇战斗檄文以及由此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天乳运动”,却在束胸马甲的退场与舶来胸罩的流行之间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全城女子终于不必为了追求“飞机场”的效果而日日受束胸之痛,婀娜多姿的曲线成为新的美丽风向标,并由此解放了她们的身体和心灵。
马甲当道
胸前密纽紧紧扣
穿上一天腰都疼
著名小资作家陈丹燕曾在《上海的风花雪月》里写到过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沪上十大名妓。她说,看到这些女子照片的时候,她“从来没有想到的是,三十年代上海男人的审美观是那样的恶劣,那十个女人,全都僵哈哈地硬在大襟衣服里,没有一点点的风月气息”。说实话,当笔者看到清末那些在珠江上紫洞艇里的歌女老照片时,也有同样的感觉,她们大多罩着宽袍大袖,胸部平坦,与想象中“婀娜多姿”的多情少女,真有天壤之别。
为何这些女子的胸部个个都如“飞机场”一般呢?这就要说一说清末民初流行的女子内衣—小马甲了。小马甲的前片有密密的扣子,穿上后紧紧扣住,常憋得穿衣者气都喘不过来,但高耸的胸部立刻就会小了一半。
著名文人包天笑曾在《六十年来妆服志》中写道:“小马甲多半以丝织品为主,小家则用布,对胸有密密的纽扣,把人捆住,因从前的年轻女子,以胸部高耸为羞,故百计掩护之。”看官你见多识广,肯定不会问出为何当时的年轻女子“以胸部高耸为羞”的问题,因为这当然是千年来封建礼教的影响啦,所以中国文人笔下的典型美女,总以“削肩平胸”者为多,换言之,“飞机场”是当时主要的美丽风向标。
事实上直到民国初年,广东民间女子仍盛行束胸,女孩子一到十二三岁胸部发育的时候,妈妈就会给她们穿上束胸的白布背心,把胸部捆得紧紧的,一直坚持到成年。底层妇女由于劳动所迫,还不会特别把束胸的禁忌当回事,中上层女子就更动弹不得。
且看1928年7月一期《申报》上的报道,大沙头一位观念进步的先生带着没有束胸的妻子出门,结果其妻在路上连连被讥笑为“村下婆”,她羞愧难当,现买了一件小衫,找了个隐蔽的地方,把胸束好,才愿意与先生接着逛街。女人不把自己弄成“飞机场”,就不好意思逛街,不知道现在天天吵着要吃木瓜丰胸养颜的女孩子们看到这样的报道,心里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