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放之争
官方颁布新规范
女子束胸要罚款
如果我们穿越回民国初年的广州城,用心观察社会变迁,就不难发现,知识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知识精英深受欧风美雨的浸润,满脑子“自由民主”的理念,恨不得一夜之间就实现现代化;普通民众则依然按照流传了数百年的既有习惯,不紧不慢地生活着。发轫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的天乳运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它来自于官方的顶层设计,并如狂飙一般席卷整个城市,但普罗大众却未必个个都能理解和接受,抵制者也不在少数。
说起广东天乳运动的发轫者,那也是个人物。此人名叫朱家骅,留德多年,于1920年拿到博士学位,随后归国。1927年5月,他出任广东省民政厅厅长。喝多了洋墨水的朱家骅对民间的束胸习俗早就骨鲠在喉。到任刚两个月,他就向省政府委员会递交了一份提案,要求禁止女子束胸。提案不日便被通过,随后,《广州民国日报》对此全文刊载。
朱家骅的行文颇为慷慨激昂,他说:“查吾国女界其摧残身体之陋习有二,一曰缠足,一曰束胸……比缠足为甚者厥为束胸。盖缠足陋习,不过步履不便,其痛苦只及于足部。若束胸则于心肺部之舒展,胃部之消化,均有妨害。轻则阻碍身体之发育,易致孱羸,重则酿成肺病之缠绵,促其寿算。此等不良习惯,实女界终身之害……年来女界风气已开,但仍有以束胸为美观者,不知欧美各国女子无不注意胸部发达,并以丰满隆起为合卫生而美观者……”
那到底如何才能免除束胸之害呢?朱博士的法宝只有一个字:罚!按照他的提案:“自布告日起,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并通行本省各妇女机关及各县长设法宣传,务期依限禁绝。倘逾限仍有束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上之罚金。”
禁令公布之后,城里的女警和妇女组织工作人员接过了执法重任,不但有人在街面上检查,还有人上门检查,发现违令者,照罚不误。
据调查,当时城内束胸女子高达九成,对朱博士的提案,她们多数是欢迎的,因为毕竟没几个人喜欢被勒得腰都直不起来的感觉。反对禁令的多是卖小马甲的商家,当然还有观念保守的封建家长,尤其是公公婆婆。据报载,当时有些做儿媳妇的,本来已把束胸带子扔了,结果挨了公公婆婆的痛骂,被严令重新穿上,幸好有妇女组织的人上门检查,严令罚款,老人家们心疼白花花的银元,这才咕咕哝哝,感叹人心不古,由着年轻人去了。
由于民间反对势力众多,因为朱博士“全省在三月之内禁绝束胸陋习”的宏愿并未实现。不过,经此“狂飙突进”的一役,坊间束胸女子已大大减少,小马甲卖家的生意大不如前,这就为胸罩这一舶来品的流行扫清了大部分障碍,以“飞机场”为美丽风向标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胸罩流行
女明星曲线动人
都市女紧随风潮
为配合朱博士“禁止束胸”的主张,《广州民国日报》铆足了劲宣传女性曲线之美。1927年7月中,该报还专门在头版刊登广告征集美女画像,声称要“搜集欧美名姝、中华佳丽照像,择其曲线姿势秀美者四十六幅印刷出售,美名曲线精华”。
更有精明的商家紧随其后,在报上刊登丰胸药物广告,吹嘘自己的产品“娇小的身躯,过度的压逼,虽然解放仍然平扁有害曲线美者,可服用银盒生殖灵,恢复女性使仍然膨胀,无须借用棉花”。不过,从这广告内容中也可看出,免于束胸之痛的女性又开始有了新的烦恼:胸部太平坦,玲珑曲线无法一日获得,再好看的旗袍也穿不出味道。
求助棉花总非长久之计,所谓丰胸药物多半也不过是商家的吆喝,恰在全城爱美女子蹙眉之时,于上世纪初由美国人发明的胸罩从西方漂洋过海,充当了大家的救星。
据说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女子是电影明星阮玲玉。1934年,上海百乐门舞厅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女子时装表演,阮玲玉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之一。身穿旗袍、内戴胸罩的阮玲玉展示出近乎完美的身体曲线,仪态高贵,风情万种,惹得在场贵妇个个“羡慕嫉妒恨”。有了这样一个极具号召力的代言人,胸罩很快就在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流行起来,它对胸部曲线完美的修饰功能使得众多爱美女子的喜爱。有了这个“新宠”,穿旗袍的时候才真的不用求助于棉花了。
到了上世纪40年代,杂志上的胸罩广告并不鲜见。而随着胸罩的流行,吊袜带、西式睡衣和薄如蝉翼的浴衣也渐渐被都市女性接受。生活更为精致的上流女性,更大胆地在内衣胸口缀上蕾丝和绣花,坦然展示完美的身体曲线。内衣终于不再是束缚女性身心的枷锁,而成了呵护她们的贴身伙伴。
当你打开那个时候的旧报纸,看着身穿两截式泳衣,露着光洁的脊背,沙滩上悠然晒着日光浴的民国美女,很难想象,二十年前,她们的母亲还穿着束胸小马甲,一天天被勒得腰都直不起来。就这么短短的二十年,女性内衣走过了之前一千年都没经历过的巨变。(大洋网-广州日报 采写/记者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