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头、针线、擀面杖……当这些工具出现在校园的课堂里,会是怎样的情景?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
劳动课,怎么上?上什么?近日,记者走进实验区各所学校,看看劳动课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学习缝纫真好玩
“布老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古代就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工艺品。”近日,在平潭赛尔双语学校的劳动课上,美术老师陈镜如手持一只昂首站立、圆鼓鼓、胖墩墩、憨态可掬又威风凛凛的布老虎,给五年(2)班学生讲解其缝纫技巧。
平潭赛尔双语学校学生在制作布老虎。
桌面上放着五颜六色的布和针线盒,学生们认真聆听,随后变身“小裁缝”,先是在布上画版,再沿着绘画线条剪裁,最后小心翼翼地穿针引线制作布老虎。
大多学生从没接触过缝纫,甚至穿针都不会。有的缝得歪歪扭扭、有的学生用了几分钟才穿针成功、还有的学生被针扎了好几下……尽管如此,他们也没有泄气,不断尝试,最终找到了缝纫技巧。
当一个个缝制好的布老虎展现在眼前,成就感在孩子们心中蔓延。“太好啦!学会了缝纫,以后在家也可以制作小玩具。”看到自己缝纫的布老虎,学生李宗祯开心地笑了。
缝纫课程是日常生活劳动课程内容,除了缝纫布老虎外,校园里,五彩缤纷的门绘和井盖涂鸦,也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劳动课上创作而成。
“劳动课强调动手实践,我们学校将劳动课与美术课相融合,用艺术装点我们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剪’‘缝’‘编’等生活劳动技能,也普及了艺术知识,让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生活中劳动的美。”陈镜如表示,现在开展的劳动课非常受学生欢迎,接下来将融入更多的美术元素,丰富劳动课内容。
课堂搬到果蔬园
“今天第三节课是劳动课!”看完班级课程表,平潭思源学校五年(1)班学生林泽宇招呼同学们一起拿起锄头,飞奔到菜蔬园和百果园,开启他们新学期最喜欢的劳动课。
平潭思源学校学生在果蔬园里除草。
在菜园和果园里,林泽宇和其他同学穿梭其中,紧张而忙碌。有的同学举起锄头挖坑、有的为园里的蔬果浇水、还有的在整理园内的杂草。林泽宇一边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告诉记者,农作物种植课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对劳动有了更深的体会。
菜蔬园和百果园里呈现出辛勤劳作的画面,学校食堂里也很热闹。包饺子、清洗锅具、下锅煮,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不一会儿,一盘盘香喷喷、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品尝自己包的饺子,喜笑颜开。
五年(1)班学生王奕晴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学校体验包饺子,特别有意思。虽然包出来的饺子形状各异,但成就感满满。回家后,我也想包饺子给家里人品尝。”
据悉,劳动教育已在平潭思源学校推广践行了七八年。在推广过程中,学校根据年龄特点,为各年级学生安排不同难度的劳作内容,如安排低年级的学生体验拔草,初中年级安排果树修剪等。同时,学校还利用闲置或者废弃的土地,开辟了菜蔬园和百果园,为学生的劳动课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与此同时,每个月还启动校园卫生整理行动,并纳入班级评比。
“新学期,我们学校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增设了烹饪、田地种植等内容,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阳光下劳作的辛苦,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兴趣。”平潭思源学校校长何培春告诉记者,从目前开展情况来看,孩子们都很喜欢烹饪,学会了西红柿炒蛋、鸡蛋汤等常见菜肴,还出现了比拼做菜的情形。后期,学校计划将百果园充分利用起来,教授孩子们种植、照顾果树的技巧,并继续开展以美食制作为主题的劳动教育系列课程。
人人都是饲养员
“孔雀胆小,喜欢安静,大家不要一拥而上,不要追逐孔雀。”近日,平潭流水中心小学四年(7)班的学生们站在孔雀园外边听老师讲解喂养孔雀的注意事项,边等待老师分发玉米粒。
准备就绪后,老师打开门,带领学生们走进园地投喂孔雀。学生们一人拿着一把玉米粒,小心翼翼地靠近孔雀,将玉米粒轻轻丢在孔雀四周。
流水中心小学学生在孔雀园里喂孔雀。
“孔雀,快吃吧!快吃吧!”即便已经喂养过很多次孔雀,学生刘诗妤的脸上依旧难掩兴奋,“以前都是隔着铁丝网,远远地看孔雀。现在我可以近距离地看,还能喂它们吃东西,既激动,又有点害怕”。
据了解,从今年春季开始,平潭流水中心小学围绕学校课程、家庭课程和社会课程,构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我们借助耕读园、孔雀园等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同时,还培养了一支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为学生开展每周一课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在校外,也让孩子们每周在家做适量家务活,并参与学校、家委会组织的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平潭流水中心小学副校长方梅云表示,希望通过科学的劳动教育模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辛劳与收获,体验到责任与担当。
“下一步,学校将开展劳动技能大赛,评选劳动小达人,来检阅学生们这段时间劳动课的学习成果。”方梅云说。
热议:劳动课,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说起劳动课,无论多大年纪,都能勾起一波“回忆杀”,不少人童年时的劳动教育,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如今,劳动课又为当下学生们制造了一段新回忆。
提起劳动课,“60后”市民冯先生记忆犹新:“我们小时候,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就会一起大扫除,低年级在校内打扫,高年级则到校外打扫。最好玩的是高中时期,老师还会带我们去种田,看着自己种的豆子丰收,也是满满的成就感。”
在学生时代,“捉虫蛹”成了“80后”李晓淋记忆最深的事情。“小时候,劳动课除了教室大扫除,还有拔草、捉虫蛹的作业。我很喜欢劳动课,既能去树林亲近大自然,又可以爬树。”李晓淋说,小学高年级时,要完成捉20只木麻黄上的虫蛹,第一次抓虫蛹的她又害怕又兴奋,但也是在那时候,认识到了劳动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课成为“90后”市民念小燕脑海中一个需要检索的词汇。她说,自己上过的劳动课最多就是打扫学校的包干区,甚至没意识到当时在上劳动课。
从检索词汇到体验劳动乐趣,这种转变在“10后”初中生林赛维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很喜欢上劳动课,因为课程十分有趣。”林赛维说,劳动课无形中激发了他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增强了动手能力。
记者手记
家校联动上好劳动课
“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孩子缺乏动手能力,甚至五谷不分。新学期,带着“烟火气”的劳动课重回校园,让学生上好劳动课的同时,提升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走访中记者发现,各学校也在不断创新劳动课开设方式,劳动课不再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野;不再是简单的大扫除,而是让孩子们学习各项生活技能。孩子们更加懂得劳动的意义,在劳动实践中健康成长。
在记者看来,开设劳动课很有必要。但是,上好劳动课,不仅仅只是依靠学校,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劳动课的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引导,让孩子主动参与到日常的家务劳动中,激发孩子对劳动实践的兴趣。(作者:冯荣 林璟/文 陈澜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