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实施“5+2”课后服务模式,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奔向素质教育……校园内外许多新变化、新动向正在发生。
连日来,记者走访实验区多所学校,看看新政策之下,平潭各中小学校有哪些变化?
学生作业 减负担不减质量
9月13日下午4时,在平潭城南学校,记者在八年(3)班学生体育课的间隙时间采访了几名同学。
谈到“双减政策”下的新学期变化时,学生王君仪开心地与记者分享道:“最大的变化就是作业量变少了。”
“双减”政策中,严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是一大要求。
平潭城南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林信文表示,这几年来,国家还没推出“双减政策”,学校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以善于善教作为学校教改理念模式。
据了解,平潭城南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提出一册校本作业,校本作业会进行阶段性检查,在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方面要求老师要有自己的校本作业,这样避免重复布置作业;老师间要互相协调,每周或者每个月开展座谈,对学生作业全面平衡协调、反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调整作业布置情况。
无独有偶,今年暑假,为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平潭赛尔双语学校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这一方面,学校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通过精炼作业内容、丰富作业形式、精心差异化设计等方法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设置了每天60分钟的课业辅导时间,为学生高质、高效地完成作业保驾护航!
这学期伊始,平潭一中也在加强作业管理上,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加强学科组、年段组作业统筹,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作业布置坚持以生为本,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内容。
在采访中,一年级家长张小兰与记者分享孩子的语文作业,“今日份作业:预习第四课《日月水火》,手指跟写每个生字的笔画笔顺;古诗词考级一级的1至3首(晨读打卡5遍)……”张小兰表示,这样的作业,增加了亲子互动时间,也让孩子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课后服务 解决家长接送难题
作为“双减”政策配套措施,实验区社会事业局正积极推动课后服务在全区4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铺开。秋季开学后,各所中小学校将陆续启动课后服务,着力破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放学早、接送难、无人管”等问题。
9月15日下午4时5分,记者走进平潭一中北街校区,学生们迎来课后服务时间。有的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体育锻炼,有的学生在教室里上美术、思维拓展训练等社团兴趣课。
“课后服务课程让我们不出学校就能学习兴趣课,又能解决每天遇到的学业问题。”在七年级(14)班教室里,正在学习美术课程的学生任嘉倩说。
记者获悉,平潭一中每周保证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课后服务。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包含体育锻炼、作业辅导、社团兴趣小组等。
相较于去年,今年针对七至九年级有需求的学生增加午托模式。
来自平潭岚城中心小学学生翁梓涵的家长李秀燕告诉记者,课后服务课程也让她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的事,很好地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上学困难的问题。
教育部门 多举措落地“双减”
“双减”政策公布后,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出台“五项管理”规范文件、“一校一案”等文件,并与实验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一系列检查摸底工作,力促“双减政策”落地。
对校外培训机构而言,“双减”政策招招击中要害。据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刘培钦介绍,秋季开学前,工作人员就对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出示整改通知书;实验区社会事业局专门召开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会议宣讲政策等举措。下一步,将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课程、时间等进行全面管控,对顶风违规办班等行为出重拳,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
针对校内作业负担问题,实验区社会事业局也在暑假期间召集全区学校召开以“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教育质量”为主题的研讨会,推动各学校确保“减负不减质量”。
课后服务不仅要扩容,更要提质。刘培钦表示,要尽量挖掘、整合实验区内资源,如青少年宫、两岸国学中心等,争取将这些资源有序请到课后服务当中来。让孩子们在学校就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必要的素质教育。真正让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