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添动力 创新不停步
古田食用菌生产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末,古田人就开始以段木栽培银耳;70年代中后期,银耳瓶栽和银耳袋栽技术先后试验成功,在全球首创食用菌袋栽技术;80年代,成功开发了香菇室外袋栽、竹荪生料栽培、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技术;90年代末期以来,又实现了黑木耳南方栽培技术和茶薪菇菌种攻关、配方创新技术的突破……
时至今日,古田老一辈菌菇人的研究成果仍在深深影响着整个食用菌行业,新一代菌菇人也不负厚望,持续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5岁的余海燕是鹤塘镇程际村人,自2013年起,她就联合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投入到茶栽食用菌的研发中。胆大心细的她利用茶枝、茶渣、茶末替代传统木屑,用于制作食用菌棒,先后试验了超过40种配方,最终成功栽培出营养丰富、质脆甘甜的茶栽香菇、黑木耳、灵芝,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实现生产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传承有序的创新精神,培育了独具古田特色的乡土人才队伍。目前,古田已有民营科研所26家,食用菌菌种、生产高技能人才400多人。
作为校地合作典范,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古田食用菌产业的另一支科技力量。
自2015年4月成立以来,研究院常驻专家团队已壮大至29人,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16项,直接联系辅导8家食用菌企业、研究所、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广了真姬菇、羊肚菌、白芦菇等15个品种。
余新敏说:“乡土人才队伍与研究院在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古田食用菌产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