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未来五年,居民和社区能再多融合一点。”“希望进一步探索多方联动机制,继续增强社区的温度与活力。”……
寒潮来袭,城市气温骤降,福州市鼓楼区大凰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议事厅内却暖意浓浓。14日,一场特殊的座谈会在这里举行——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配送骑手、社工与志愿者齐聚一堂,大家畅谈体会、分享见解,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热烈讨论中照进社区治理的细微处。
展望“十五五”,未来的社区会是什么样?或许大凰山社区正勾勒出一种幸福的模样。
更年轻——
社区焕发生机活力
座谈会前,大凰山社区长者食堂排练室准时响起欢快的音乐声。64岁的社区居民赵世雯,领着平均年龄60岁的“花开凤凰”艺术团成员翩翩起舞。
20多年前,赵姐便开始在街边跳广场舞,渐渐地组成了十多人的小团队。起初,排练总是“打游击”,晴天在斗池路边,雨天就挤进成员家楼下的架空层。大凰山社区党委书记黄冬得知后,主动提供了水电全免的排练场地,使得团队一路发展壮大。
排练室里,赵姐正耐心指导73岁的王肖云。几年前,从柳河社区搬迁过来的王肖云一度缺乏归属感,舞蹈队帮助她打开心门。“走出去快乐了自己,才能把能量传递给更多人。”融入社区大家庭的王肖云感觉自己又年轻起来。
成立于2001年的大凰山社区下辖9个小区,其中六成是老旧小区,居民老龄化程度高于福州市平均水平。然而,这个社区并没有想象中的沉闷。这一变化,源自“大凰山·幸福里”的打造。
和许多传统社区一样,大凰山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也曾“蜗居”在老旧小区内,150平方米的空间小得只够办公。2023年1月,社区党群阵地搬进了1600平方米的新配套空间,开始打造“幸福里”。
“这是一种全新的社区治理模式。通俗地说,就是把社区当成综合体来运营,以多样性业态布局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黄冬告诉记者,针对“小马拉大车”治理难题,社区通过邀请企业商家、居民成为运营型、公益型、居民型、创意型、市场型“幸福合伙人”,促进资源整合,实现社区与社会效益双赢。
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幸福合伙人”释放出青春活力——
“居民型合伙人”兰廷芳作为小区保安,热心为居民磨刀、修水电;“创意型合伙人”黄有成来自高校,他运营的“凰小志青春行”公众号传递社区温暖;“运营型合伙人”邻聚(福州)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在提供养老助餐的基础上,以市场价向公众开放……截至目前,已有70余个“幸福合伙人”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从“办事处”到“综合体”,社区生活更加惬意——
走进“幸福里”,综合办事厅、长者食堂·学堂、“一老一少”活动中心、健康小屋、书法室等活动空间一字排开。办事大厅内,69岁的郑阿姨学会了用闽政通APP缴纳居民医保;托管空间里,十几名小学生吃完午餐后,开心地参加社工带来的趣味课程……“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幸福里’都能满足需求。”黄冬说。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座谈会上,老党员邱玉珍满怀期待:“未来五年,我希望社区在养老、托育、健康等方面再突破,让‘幸福里’更闪亮。”
更温暖——
大家都是社区一分子
一个包含上万人的社区,大部分居民互不认识、感到陌生是件常事,而大凰山社区的居民并不这样认为。
座谈中,居民高金城带着他记满邻里故事的调解笔记本来到现场。
高金城是一名退休法官,还是社区老干部党建工作室成员、法务特派员。“之前两户邻居因空调外机噪音吵了半个月,我和社区工作者一起上门摆事实、讲道理,现在两家会互相送菜了。”高金城说。
推动居民矛盾化解在最基层,是他的工作日常。像这样发挥自身特长、为社区带来温暖的居民还有不少。
成立业委会是推动社区居民从“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参与治理”转变的重要举措。今年7月,大凰山社区下辖省高院小区在原来业委会到期基础上,重新发起投票选举成立新一届业委会,但居民的参与度不够,总是差几票未能通过。小区党支部书记孙清华各处奔走说理,最终投票顺利通过。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各方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我们将积极发挥业委会作用,与社区相互配合,让小区居民有更多获得感。”孙清华说。
在大凰山,配送骑手也是社区一分子,“幸福里”也有一处属于他们的温馨角落——大凰山社区“暖心驿站”。十几平方米的小屋虽然不大,但爱心茶摊、微波炉、充电口、应急药箱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
骑手瞿华兴跑累了常会来到“暖心驿站”。“平常我们可以以八折优惠在长者食堂吃饭,有空时我还会来参加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或者带小孩来参加亲子活动。”这里已经成为他的另一个“家”。“我们常在外头跑,哪有问题一眼就能看见。哪儿井盖歪了、哪儿堆垃圾,拍个照发在社区群里,工作人员很快就会来解决。”
针对骑手提出的老旧小区识路难、新小区停车难等问题,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回应,通过绘制友好小区地图、设定专属停车区域,帮助骑手提升工作效率。
温暖的场景在大凰山社区不断上演。18日上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幸福来敲门·邻里暖冬节”吸引了大批居民。主会场上,“幸福来敲门”启动仪式吹响了社区居民互助合作的集结号;“幸福里”内,“智慧食疗”微讲座让群众受益匪浅;文化广场中,“下楼六遛”便民集市人气十足,大家各取所需,学习手工编织、体验爱心义剪、享受便民磨刀……每个区域各有精彩,居民在逛逛遛遛间,遛出了邻里情,也遛出了幸福感。
更专业——
治理体制机制深度融合
社区治理,如何从“管得住”迈向“治得好”?大凰山社区的答案是坚持党建引领,以专业方法破题,用志愿力量激活。
座谈会上,社区工作者许琳娜分享了她的心得体会。本科一毕业,许琳娜就进入大凰山社区工作,她发现用社会工作专业眼光看待社区服务,会更加清晰、更有条理。
讲求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专业性的重要体现。一次,一家共建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给黄冬打来电话:“我单位有百余名党员,随时可以去社区报到。”黄冬坦言,如果只是来人扫扫地、拍拍照,终究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共建单位的优势。
在黄冬的工作法里,“组建队伍—生成项目—可持续运行”才是有效路径。她引导共建单位发挥强项,组建党员小分队,与社区或者其他单位寻找共建点、生成新项目。沿着这种思路,目前已有60多个团队活跃在“大凰山·幸福里”。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发展志愿服务,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在大凰山社区,11名工作者持有社工证,专业力量正发挥独特作用。
治理的专业力量还在加速汇聚。不久前,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与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建福州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大凰山社区成为其中一个重要观察点。师大相关专业的学生将走进大凰山社区,利用专业知识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动能。
“‘十五五’规划建议用专门章节为基层治理指明方向。大凰山社区的突出价值,在于其超越单点式、补缺口的浅层融合,迈入体制机制的深度融合阶段——通过工作标准化、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组织体系化的系统整合,实现从传统‘小巷总理’以情动人的情感治理,转向‘社区运营CEO’式专业化治理的迭代升级,为未来城市社区品牌打造与基层治理提供了经验启示。”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廷君表示。
在福建,温暖、开放、专业的社区还有很多。泉州市丰泽区丰泽街道源淮社区通过“微协商六步工作法”化解居民纠纷难题;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涵中社区探索“红色合伙人”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三明市三元区东乾社区开展“135”近邻党建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治理成果人人共享……
省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将凝聚服务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记者 徐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