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清县塔庄镇茶口村,主街两边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粉干商铺,游客纷纷上前购买粉干。
拥有800多年历史的茶口粉干是闽清“三宝”之一。如今,“一根粉”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亿元,成了塔庄镇的特色农业产业金字招牌。小小粉干撬动数亿元乡村产业,这个镇做对了什么?

茶口村村民晾粉干。记者 林双伟 摄
好水好稻
铸就粉干金字招牌
在闽清县茶口粉干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热火朝天的景象——一箱箱粉干整装待发,即将漂洋过海,发往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公司生产负责人陈建山自豪地说:“我们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有多少卖多少!”
这份底气,来源于田野的“第一车间”。塔庄镇党委书记林世烽说:“我们和省农科院专门研发了低GI(血糖生成指数)粉干专用稻,这种稻米做出来的粉干特别爽滑、有韧性。”因为销路稳定,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坂尾村获评粉干专用稻生产示范基地、溪东村获评超级稻机收再生稻示范地。科技赋能,让最初的“一粒米”赢在了起跑线。
不仅有好稻,更有好水。塔庄镇地处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中部,地下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矿泉水源。“好水是粉干的灵魂。”一位老匠人告诉记者,“用这里的水加工粉干,自带一股甘甜。”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好稻好水,奠定了茶口粉干质优味美的坚实基础,也让陈建山能骄傲地向消费者承诺:“我们的粉干,除了水和大米,没有任何添加剂。”
抱团发展
共同提升品牌影响力
茶口粉干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的粉干制作有13道工序,每一道都有讲究。”匠人林和礼说。长期的实践让他练就了许多绝活:他会“观天象”,能通过云层判断天气,决定最佳的晒粉时间;他对时间的把控精准到分秒,大米浸泡多久,“煮丸”需要几分钟,他都了然于胸。他的作坊一天能生产超500公斤粉干,“做完了就有人买,根本不愁销路”。
茶口村的粉干产业并非各自为战。村里有90多家手工作坊和数家龙头企业,他们之间形成的是一种独特的“竞合关系”。
“我们经常会在一起切磋技术,分享经验。”林和礼说,“大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抱团发展,一起壮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大的产业规模,打出‘茶口粉干’的共同品牌。”
这种“抱团”精神,也体现在龙头企业与小手工作坊的互动上。陈建山说:“当手工作坊遇到滞销问题时,我们会去收购;市场销量大时,我们会聘请这些粉干匠人来工厂做工。”
塔庄镇还成立了粉干协会,推动传统作坊走向现代化加工。他们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小作坊”模式,通过政策扶持与技能培训,带动农户从单一的种植向加工、文旅等领域延伸。同时,借助电商直播基地、销售小程序等平台,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产销网络。
2024年,茶口粉干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亿元,产品远销海外,茶口村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特色产业亿元村。
“链”动三产
建设标准化产业园区
“建设闽清茶口粉干产业园,目的就是推动一二三产全产业链发展。”林世烽介绍,产业园将整合厂房、仓储、物流、产品展厅、美食体验等功能,推动粉干产业特色化发展、产业化推进、标准化管理,实现粉干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一根粉”的创新从未停歇。在塔庄镇党委副书记郑公翔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粉干的“现代变形记”。他打开一个面桶,里面装着经过冻干处理的茶口粉干。“外表看起来像面饼,开水冲泡5分钟就能恢复原貌。”郑公翔说,这是在保留传统口感基础上研发的即食产品,旨在开拓年轻人市场。此外,自热锅粉干、预制粉干等创新产品也不断涌现。
塔庄镇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系统梳理了关于茶口粉干的传说、故事和十三道工艺,建设精致工坊,开发研学体验活动。此外,改造了茶口村的老粮仓,高标准打造“福农优品·茶口粉干品牌馆”,通过非遗手工体验等场景延伸产业链。
“梅姥爷”“唐宋元闽清”“茶口”等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一个集生产加工、观光体验于一体的融合模式正在形成,真正实现了让“一根粉”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记者 谭湘竹/文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