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世遗城市、海丝起点,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申遗成功后,泉州与世遗的事迹仍在延续,泉州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1982年,泉州入选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泉州当选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到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厝,到饱经沧桑的名山、名寺、名桥、民居,甚至是市民日常的“古早味”美食……住泉州、逛泉州、吃泉州,泉州古城的一街一巷都承载着历史,泉州的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事。这些历史的“活页”,在时光中慢慢沉淀,历久弥新,成为泉州的独特气质,与我们一起走向未来。
闽南网推出大型策划栏目——《世遗泉州》,用文字与镜头的力量,挖掘泉州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名寺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
闽南网11月24日讯(闽南网记者 苏毓茹 吴圳烽 文/图/视频)在泉州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最平凡无奇的石头,经历了两百年的时光,凝固成一片流淌的“七彩油画”。

樟脚古民居
数十幢“石头厝”依山就势,层叠而上,宛如打翻的调色盘,泼洒在苍翠的山峦之间。这里的一切,都始于山林溪涧中朴素的石头,樟脚村人将自然的馈赠和人类的智慧,一同刻进了每一块石头的肌理。
石厝为卷:七彩肌理里的自然与匠心
驱车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到樟脚村村口,红褐、灰白、藏青交织的石墙便撞入眼帘。色彩斑斓的古民居依山而建,从山脚蔓延至山腰,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用石头构筑成的彩色“童话世界”。这些古民居大多始建于清嘉庆四年,如今仍留存六七十栋,历经风雨依旧保持原貌。

色彩斑斓的古民居依山而建
樟脚村古民居的石头皆取材本地,有的来自山间、溪涧,还有少量外来石材。石头的“七彩”源于天然矿物,含辉石较多的显绿色,钾长石富集的呈红褐色,碳酸钙含量高的卵石则偏灰白或藏青。这些大自然的 “调色盘”,让每幢石厝都独具特色。
在沿海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中,用石头建房是樟脚村先民的生存智慧。据樟脚村向导陈文辉介绍,旧时的樟脚村交通闭塞,山路崎岖,烧砖不仅成本高昂,运输更是难上加难。而山间、溪涧的石头随处可见,就地取材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能抵御沿海地区频繁的台风与暴雨。
更有趣的是,石材的形态也因来源不同而各具特点。溪涧中的卵石经水流千百年冲刷,表面光滑圆润,干净无杂;山间的风化岩则棱角分明、凹凸不平,质地更为坚硬。村民们根据石头的形状、大小、色泽灵活搭配,靠石头的天然咬合垒砌成墙,既坚固耐用,又充满原始的艺术美感。
"以前建房子,光靠户主一家是完全不够的,都需要邻里共同帮忙。"78岁的王阿婆回忆,大家合力抬石、建造,一栋石厝要在叮当声里孕育大半年。这种集体建造传统,也让每块石头都浸染着人情的温度。

条件稍好的家庭会在石头缝隙中涂抹石灰
对于村民而言,石厝的设计处处体现着实用主义。条件稍好的家庭会在石头缝隙中涂抹石灰,既能加固墙体,又能防止鼠蛇、鸟类筑巢;条件有限的家庭则直接用石头干垒。窗户少而小,据说是出于防盗需求,屋内的布局简洁紧凑,一层多为厨房、客厅,二层则是卧室,屋顶采用硬山顶设计,覆盖瓦片并压上石块,防止被台风掀翻。

古民居的窗户少而小,据说是出于防盗需求

游客在石阶上拍照打卡
屋外的台阶也是石厝的一大特色。为了节省室内空间,村民将台阶直接建在屋外,层层叠叠的石阶沿着山势延伸,既方便出行,又成为天然的观景台。如今,这些石阶已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地点,坐在台阶上拍照,背后是七彩石墙与蓝天白云,随手就能拍出极具氛围感的照片。

陈文辉回忆在石厝嬉戏、小巷乘凉的年少时光
石厝之间的小巷纵横交错,曲径通幽,颇有迷宫的神秘感。夏日里,巷道内凉风习习,成为天然的“空调巷”。“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小就在樟脚村长大,那时没有风扇,每到酷暑,村民们就拿着小扇子坐在巷子里乘凉,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在这里嬉戏、听长辈讲过去的故事。”提起曾经生活在古民居里的日子,陈文辉笑着说。
如今,漫步在卵石铺成的巷道中,双手触摸着斑驳的石墙,仿佛还能听见岁月流淌的声音。
地标印记:镌刻岁月变迁与红色记忆
沿着巷子步行而上,形似碉堡的“瑞峰楼”映入眼帘。瑞峰楼坐落于村子的较高处,坐西北朝东南,主体建筑三开间,平面方整,顺地形展开,为典型的石木结构。

瑞峰楼
“瑞峰楼当年是村里的‘防御中心’,用来防匪防盗的,最初建成时为三层结构,底层为石砌,二层为木结构,三层为土夯。”陈文辉介绍道。可惜的是,200余年间,瑞峰楼遭遇过两次大火,二楼和三楼的木质楼板及承重结构均被烧毁,已难以窥见原貌。

青石雕刻“飘带葫芦”
瑞峰楼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其精美的石雕艺术以及蕴涵其中的美好寓意。每个门的门框上部均嵌砌有不同图案的青石雕刻,有金榜题名的“鲤跃龙门”、威力无比的“芭蕉宅扇”、福禄万代的“飘带葫芦”等。这些象征性装饰图案的应用,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和财富的热切期望。
走过芳草萋萋的山谷,来到村内的犁壁岭半坡,一座古民居立于眼前,墙壁上书“陈平山故居”五个大字。1904年,陈平山烈士就出生在这里。

陈平山故居
1926年,陈平山考入黄埔军校,后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了广州起义等革命活动。1930年参与组织“惠安暴动”,先后担任福建红军惠安总指挥部总指挥、福建红军独立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兼政委等职务。1931年1月,陈平山遭敌人伏击,英勇牺牲。
过去几十年里,这座故居因无人居住,逐渐破败倾倒。2017年,政府牵头、社会筹资,按老照片原样重建——石墙还是本地山岩,木梁沿用传统工艺,屋内展柜里,烈士的泛黄照片、革命历程画刊,静静诉说着峥嵘岁月。相距不远的岭头峰上,陈平山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正面镌刻着土地革命时期曾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罗明所书 “陈平山烈士永垂不朽”。如今,故居与纪念碑先后被授予“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等,被纳入泉州市红色文化经典旅游线路。
文旅为桥:古村走红续写时代新篇
2003 年之前,樟脚村还是一座藏在深山默默无闻的村落。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外界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七彩石厝村落的存在。转折来自泉港本土摄影家章庆煌拍摄的一张题为《油画——樟脚村》的照片,该照片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也让樟脚村被更多人知晓。

游客参观樟脚古民居
此后,全国各地的摄影家纷至沓来,他们背着相机穿梭在樟脚村的巷道中,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晨光中的石厝、夕阳下的台阶、云雾缭绕的山村,都成为镜头下的美景。
樟脚村的走红,也吸引了不少名人前来打卡。陈文辉指着一堵风化石墙介绍道:“莫文蔚曾经在这个地方拍过照,后来很多游客都专门来找这个打卡点。” 除了莫文蔚,还有不少明星、网红前来樟脚村探访,他们的社交媒体分享,进一步提升了樟脚古民居的知名度。
随着游客的增多,樟脚村的文旅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村民们办起了办农家乐、民宿,将自家的石厝改造成为研学体验场所,让游客能够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农家乐里,薄如蝉翼、鲜美可口的豆皮是必点菜品,这道当地特色美食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豆香浓郁,深受游客喜爱。
在文旅发展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古民居保护、活化利用,收储古民居32栋、修复古民居10栋,并开设“乡村记忆”“昔时陋室”等特色场馆,吸引众多游客、画家到此参观学习、写生创作。同时,制定了古民居相关保护管理条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保护性修缮,原汁原味呈现传统古村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貌,并完善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构建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