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新罗区岩山镇山前村的果农陈峰东和陈月东兄弟俩就像喝了蜂蜜水,心里甜滋滋的。原来春节将近,他家的葡萄被各地的客户以每斤大约16元的价格预订一空。因为不愁销路,兄弟俩的日子过得优哉游哉,整天笑呵呵的,双眼眯成了两条缝。
昨日,记者走进陈氏兄弟的葡萄大棚,兄弟俩和工人们正在为刚采收完的葡萄园开沟培土,为下一季的葡萄生长做准备。兄弟俩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按2500斤的平均产量计算,我们这150亩多地的葡萄纯收入70来万没问题。”
哥哥陈峰东种了一辈子地,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当记者问起种葡萄的秘诀时,他憨厚地说:“种葡萄还是要靠技术,我自己是内检员,啥时候该施肥浇水?什么时候该培土?什么时候该剪枝秆?什么毛病怎么防治?我都一清二楚。有今天这个成绩,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村里对家庭农场实行的优先承接水利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他指着大棚内的软管滴灌说,“以前种植烟叶,每天还得到老远的地方挑水浇灌,一桶一桶的挑,早晚都要花上几个多小时才能浇完,每次弄完腰酸背痛。现在好了,我们利用这个政策,引进滴灌技术,减轻了我们的很多负担,也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农产品产量。”
负责销售的弟弟陈月东说:“我是煤老板转业做家庭农场的,所以人脉会比较广,路子会比较多。比起以往靠在路边吆喝卖东西,现在改为微信宣传推销,而且,村里近几年新修乡村水泥路,交通方便,离市区近,又紧靠龙洞景区,使周末节假日来采摘的人也变多,不仅销售量逐年增多,客源也越来越广了。”
“比起以前种烟叶、蔬菜,我们的活不仅轻松了,收入还增加了!是家庭农场给了我们机会和信心!”虽然农场的经营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但兄弟俩并不满足。“再租赁、流转一些地,多种一些葡萄、水蜜桃之类的,未来要把自己的‘家庭农场梦’做大做长久。”
山前村家庭农场协会会长张超业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里已经有了自己统一的水果品牌,并且实行‘协会+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让家庭农场主们‘抱团’发展,如今正在筹划建立水果集散基地,让以种地为职业的农民能够早日实现家庭农场梦。”
近年来,岩山镇依托全省首家家庭农场协会、谢联辉院士专家工作站,引导当地群众大力发展水果、花卉、苗木基地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农业组织。据介绍,目前,全镇拥有家庭农场151家,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有76家,注册资金2200多万元。随着家庭农场的发展,还带动当地发展农家乐10多家,年均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000多万元,为当地农民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家庭农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记者 施薇 通讯员 丘栋辉 曹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