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乐朝阳中学历史老师郑巧蓬在长乐航城街道洋屿村古刹云门寺附近发现4处石刻,其中3处与《长乐六里志》记载相符,另一处位于古渡口附近,含义待解,疑与郑和、海丝文化有关。
据介绍,上述有史料记载的3处石刻,一处在杂草丛中找到,写着三个大字“临江台”;一处在坐禅处后面找到,石刻很像仙人手掌,刻着两个大字“仙掌”;还有一处是在大雄宝殿后面的高崖,石刻有两字“龙岗”。这些石刻的年代为1852年左右,《长乐六里志》有清楚记载。但这3处地点不好找,郑巧蓬花了很多时间才找到,目前已清理干净并描红。
含义待解的大幅摩崖石刻,位于云门寺山脚下,高约1.3米、宽约0.3米。长乐区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陈彩满仔细辨认,认为刻字为“古枕林界”。这块石刻史料无记载。因洋屿村林姓为大姓,郑巧蓬认为“枕”为“挨着”之意,可能意思为“古代林家边界”。
这块石刻周边还保存着结绳石、取水口、石阶、木桩等古渡口历史遗迹。宋元明清时期,这里是云门寺渡口,经常有船只停泊于此。
史料及云门寺现存石碑都明确记载,明初的一场大火摧毁了云门寺的大部分建筑,仅剩大雄宝殿、观音阁、文昌阁、门头厅等。永乐十年左右,郑和四下西洋驻泊长乐时,来到此处,捐资重修云门寺。
《长乐六里志》记载:“云门寺在洋屿乡云门山,傍有朱子祠、文昌阁,宋绍兴初,大慧宗杲禅师居山乐道处。嘉定间始建寺,明永乐中太监郑和重建,有塑像观音堂、弥陀岩、泗洲岩、狮子岩、坐禅处……等十五奇。”据此,云门寺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
另据寺内碑文记载,清咸丰元年(1851年)再次重修。
目前,整座寺院保留明代的建筑风格,古朴大方厚重。寺内仍供着郑和的长生牌位及塑像。1986年4月29日,云门寺被列为长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郑和登上云门寺,很大可能是要从“古枕林界”石刻下的古渡口登岸。
高校教师、曾发现多处摩崖石刻填补史料空白的长乐文史爱好者高展澍认为,石刻上写的应该是“古杜林界”,因为如果是“枕”字,没有实际意义。
高展澍认为,洋屿确实有古渡口,直至解放后公社化时期,仍然是闽江航道上的重要渡口。洋屿现在虽无杜姓,但可能曾经是杜姓和林姓聚居,而杜姓已全部外迁,那么碑刻意思就是“古时杜林两姓划界之处”。这个石刻为我们呈现了古代洋屿渡口生动鲜活的民生画卷。(记者 徐文宇 文/摄)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