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微信上一位妈妈很焦虑地与我分享了一篇文章:“只休了四个月产假,我后悔了40年”。文章大概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在孩子四个月的时候回到职场,其后,工作比较忙,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很快妈妈发现孩子开始爱粘人,情绪有问题,于是开始多陪孩子。但是,情况似乎没有好到哪里去,孩子的脾气变得古怪起来。后来的整个人生,也都充满消极和重重问题。
我估计有不少妈妈也读到过这篇文章,甚至是转发过。当时,分享这篇文章给我的妈妈,焦虑地问我,罗老师,我当时休产假也很短,现在孩子挺粘人的,所以看完这篇文章,特别担心。我的孩子安全感会不会已经受到影响了。然后,妈妈发来很多孩子的“问题”,去佐证自己的担心。
文章里的观点:孩子早期母亲陪伴很重要,这点我同意,但是案例仍然是有极端性的。而且,文章里并没有说清楚很多细节,比如妈妈后来发现需要弥补孩子的时候,是如何陪伴的。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后,大人又是如何应对的。最重要的是,安全感在孩子7岁之前完全是可以弥补的。
类似这位妈妈的问题很多。他们常常问我,错过了某某的敏感期怎么办,会对我的孩子以后有什么影响,我该如何弥补?
今天的文章,我想和大家来探讨这个话题。
孩子有个体差异,错过敏感期,仍有机会弥补
罗老师,我家孩子快1岁了,还不会爬,天天训练他,可就是学不会,这可怎么办啊?据说,孩子学爬行的敏感期是6个月至10个月,以后再学起来就非常困难了。他现在已经会扶墙走了,是不是以后就直接走路,不会爬了呢?如果没有先会爬就走路,会不会影响到他的身体平衡能力的发展呢?我是不是应该在他学会爬之后,再让他走路呢?
三翻六坐七滚八爬,这是一个比较通俗的发展指标,用来衡量孩子成长发育正常与否。有研究显示,未经爬行就走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易导致孩子未来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阅读障碍,情绪调节等。
可是,8个月会爬,这只不过是一个平均标准。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个体差异。就像有的孩子4个多月就开始长牙了,有的孩子到8、9个月可能才开始。有的孩子不到1岁就开始说话了,而有的孩子到2岁多还说不清楚。
关于爬行,除了案例中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是父母完全未对孩子的爬行进行过引导,等到知道爬行的重要后,孩子早就满地跑了。于是焦虑地问,怎么办,孩子以后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我的回答一般是,既然已经过了爬行的时间段了,想弥补,可以训练孩子游泳。我们可以看到,游泳的动作其实和爬行的姿势很像,它同样能够起到一个训练效果。
所以,错过敏感期并不意味着天就塌下来了。我们仍然有机会弥补。只不过,错过的越晚,父母未来将要花费的力气可能会越大。所以,早期教育最大的功能,其实就在于帮助父母读懂孩子的成长过程,让育儿变得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