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此,我想说的是:
1、敏感期,不是目的,只是桥梁。
在我看来,敏感期不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而是一座桥梁。如果可以敏感地捕捉敏感期,就能帮我们更好地读懂孩子,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恰当地提供帮助。如果没有搞清楚而过度“用力”,反倒会拔苗助长。
比如,很多父母提到敏感期,指向的结果,往往就是期待孩子能够学到更多东西。曾有培训机构打着数字敏感期的口号,说可以培养孩子的财商。但是,数字敏感期跟财商有什么关系?我看没有。所以,几乎是牛头不对马嘴。
2、敏感期应该把孩子引领向更自由的发展,实际却常常相反。
走敏感期这座桥,其实应该给孩子带去更自由、宽阔的成长可能。但是,实际中却恰恰相反,我们不少父母,打着“敏感期”的名义,却把孩子的发展变得狭窄、单一了。
比如,一位妈妈在微信上不无忧虑地问我:
罗老师,今天我家孩子莫名其妙地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我为什么要学钢琴?我当时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他。自己回来想一想,为什么呢?其实我也没想清楚。也许就是因为听说学钢琴很好,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学钢琴这件事儿的美好想象,也许是因为身边认识的很多孩子都学了,自己家孩子不学怎么能行呢?再或者,多一个考级证书吗?这件事真不能深想,一想自己开始怀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这其实是很多家长都在面临的问题。和一位前辈聊天时,他说,在北大新生中做过一个调查,问都有多少人学过钢琴,结果全班只有两个学生没有举手。没有举手的那两个学生不是没学琴,而是学了小提琴。
是啊,你希望送孩子练琴,那你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告诉孩子。或者我们自己也根本没有想清楚。这些显然都是盲目的。一旦目盲目,过程就一定会多多少少出问题。
3、敏感期到来时,我们要给孩子输入的,并非一个东西,而是一套东西。
我们一直讲孩子需要在“体能、智能和心理能力”三方面需要平衡发展。三维理论追求的,其实就是一个系统的平衡发展。它希望把孩子看成一个更完整的人,而不是割裂对待。孩子早期的系统的、平衡的发展,是一个孩子未来获取幸福生活的基石,缺一不可。
敏感期这件事,我们同样需要从三维的角度,系统地去理解。当敏感期到来,我们要给孩子输入的,绝非一个东西,而是一套东西。
比如语言敏感期,都说孩子学英语好,那父母就不能单单送孩子去学英语。更重要的是,需要帮孩子开拓眼界,让他们了解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中的精彩和蕴含的力量。甚至需要用游戏、真实体验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如此,帮孩子建立一个思维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要知道,学到一点儿知识,会背几个单词不难。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锻炼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