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到了,孩子会“告诉”我们
罗老师,我家孩子现在才7个月,现在老想要自己走路,腿挺有力量的。我有时候会抱着他在地上走两步。不过家里人都批评我这种做法。说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腿型发育。我该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行走的敏感期在7个月就到了。有人说,1岁前就走路不好。所以就不让孩子走。但其实孩子想走,脚不停地蹬地,有要走路的欲望,完全可以允许孩子走,就跟随孩子的意愿,不愿意走就不走,累了停下来,想走就再走。这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很多父母会觉得敏感期重要,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敏感期。其实,孩子自己会给我们敏感期的信号,而这个时候大人该做的,就是提供鼓励、支持,在孩子身后推他一把。
比如,孩子开始吃手、扔东西、各种抓、握、捏,那就是到了手部的敏感期,需要爸妈多提供机会给孩子进行手部锻炼了;比如孩子蹦跶个不停,你不让他跳他还不乐意,那么就顺应孩子的意愿让他跳去;比如孩子开始对饭、舀饭这件事发生兴趣,那就是该让孩子自己尝试独立吃饭了。诸如此类。
孩子的发展低于平均水平,怎么办?
如果孩子的发展低于平均水平,那么除了需要父母更耐心,另一方面,还需要找一找家庭教养上的问题。
比如一位妈妈问我:
“女儿现在2岁1个月了,说话却是单字两个字的蹦,三个字的都好少。别人家孩子比她小好几个月,说话溜溜的。我也知道不可以比较的,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我嘴巴也不停的“唠叨”,天天在她耳朵边说话,可是……教她的儿歌没会,邻居孩子说的一字不差,那种感觉真是不好。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么?”
问这类问题的很多。
书上说,孩子在1岁半到2岁会有一个语言爆发期。但是仍然会有个别孩子发育有自己的节奏。比如,不少孩子就会有一个语言沉默期。即孩子在观察、听、学习和储备,看起来就话少。
另一原因,可能是家长跟孩子交流的时候,话少或者有情绪,导致孩子缺少开口说话的意愿。所以,这个还跟大人的教养方式有关。比如案例里这位妈妈后来告诉我,她和孩子爸爸是异地,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有时候跟孩子说话,难免会有些情绪。
妈妈所说的“有些情绪”,一定只是她意识到的一部分。加上爸爸的缺位,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并且缺少新鲜事物的体验和刺激。这样哪里来的开口说话的欲望呢?
比如我身边就有一个小女孩,也是两岁多了,1岁多的时候还会喊爸爸妈妈,现在爸爸妈妈也不喊了。为什么?其父母太年轻,根本没有做好生孩子的心理准备,经常吵架,一吵架就会把孩子扔给家里老人。孩子的主要抚养人经常更换,孩子缺乏安全感,并且鲜少有要表达的欲望。
如果是此类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夫妻问题,调整教养方式。其次是多带孩子出去玩儿,多跟孩子说话,多自然而然地向孩子提问,当孩子回答后,要对孩子的回答表示兴奋。也可到小朋友家里去串串门等。
最后,关于敏感期,我还想多做一些简单科普。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首先使用的名称。他观察到蝴蝶将卵产在树枝或树干的分叉上,这里可以避免风雨侵袭。刚出生的毛毛虫对于光会特别的敏感,他们会顺着光爬到树枝的顶端去吃那些刚刚长出的嫩叶。等他们长大,消化系统健全能吃成叶后,他们就不再对光有特殊的敏感度了。
后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即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因而提出了育儿教育的敏感期原理。
再后来,敏感期的概念被放大了。尤其孩子过了3岁之后的一系列敏感期,比如什么时候得要学音乐了,合适该学舞蹈,合适要学英语,这些被人们谈论的最多。
不少商家在“科普”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他们常常会说,在孩子的这个年龄,必须要学某某,错过了就会有怎样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