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天,复旦大学几位师生联合发起新年“一分钟行动”,呼吁公众当天为乞讨儿童做一件小事:或“陪站”一分钟,或代表社会向其“道歉”一分钟,或花一分钟与乞童的眼睛“拼图”合影,让乞童认识、体会尊严,同时让参与者体验或实践对路边乞讨儿童生命尊严的尊重。
该消息经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报道后,引起争议,支持人认为该活动对乞讨儿童有意义;反对者则认为不如直接赞助乞讨儿童,甚至担心有纵容乞讨儿童的背后操控者之嫌。
什么是尊严,街头偶遇乞讨儿童后你会做什么,你认为长大以后乞童会怎样看待这段经历……元旦当天,十名复旦师生分成5组,在上海街道、商圈、校园随机访问行人,发出倡议的同时,实地调查公众对于乞讨儿童现象的看法。
据活动组织方1月3日统计,此次调查共成功访问97位行人。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跟访发现,在受访行人中,大部分都选择了与乞讨儿童的眼睛“拼图”来参与活动。一名受访者称,“陪站”或“道歉”的形式令人尴尬。也有受访者直言,此类公益活动是杯水车薪,呼吁政府、司法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加入。
有人习惯又无奈之后转向冷漠
复旦大学毕业生陈昶安受朋友邀请,成为此次元旦行动的志愿者之一。他和一名复旦大一的学生选择上海五角场商圈,开展此次“倡议关注乞讨儿童”的街访。
熙熙攘攘的人群并没有让访问变得容易:在两个多小时里,他们“盯上”了近40个采访目标,仅有10余人愿意停下来。另一路复旦医学院学生徐圆圆及队友在国权路地铁站附近叫住了80多个行人,但仅有8人参与,不得不辗转他地。
“开始比预想的困难,但在有更多人愿意接受采访后,我们发现,原来大家对乞讨儿童还是有话要说的。只是对儿童乞讨现象长时间习以为常又无可奈何之后,态度大多转为冷漠。”当天,复旦可持续创新和增长研究所的张芙琳也参与了此次调查。
“什么是尊严?有吃有穿有自由,这是起码的尊严。”一名高校教师在受访时对徐圆圆说。他曾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见过许多当街乞讨的成人,但从未见过儿童行乞。
活动结束后,张芙琳告诉澎湃新闻,“很多人谈到尊严的时候都会很坚定地说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尊严,但是当问起乞讨儿童的尊严时,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现出不关注,他们认为乞讨是儿童自主的选择,或者其背后是有组织的行骗。这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却也更加说明建立‘儿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乞讨’的社会共识的重要性。”
“确实抱歉,有怜悯却没行动”
在被问及“你觉得长大以后乞童会怎样看待这段行乞的经历”时,28岁的李小姐对着镜头想了想,回答说,“可能会极端吧,要么就过度自卑,要么就可能会……憎恶社会”。
1月3日,据公益活动发起者之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徐婕统计,此次调查共成功访问97位行人。在倡议的三个选项中,选择合影的最多,有61人;选择“陪站”的有17人;选择“道歉”的仅9人。
这些选择“道歉”的行人会对乞童说什么呢?
在五角场商圈的一处商场中,一年轻男性受访时告诉陈昶安,陪站代表了对乞童的支持,如何摆脱这种状况才是正向的选择。他说:“确实是特别抱歉吧。见到孩童乞讨,很多人往往有怜悯,却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另一名在美术馆附近的年轻男士也表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事应该说就是我们的责任……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认为这件事可能没有关系,大家都这么想的话可能就真的没有关系了。”
而更多的受访者认为倡议中的三种方式形式意义大于实际帮助。“我愿意多花点时间跟他们(乞童)沟通。”一名受访者称,但“陪站”或“道歉”的形式令人感到尴尬。另一名在咖啡店的男性受访者也表示,自己如果接近乞童会非常谨慎,以防突兀的行为让对方感到心理不适。此外,作为个人,这位受访者也并不认为有足够的立场向乞童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