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捏的泥猴儿全是泥土本色,传神生动,百看不厌。猴儿精,头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这就是我的诀窍。”在位于河南浚县古城内的“泥猴张”工作室里,有着“鬼才泥猴张”美誉的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希和正在与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讲解捏“泥猴儿”的要领。
手掌大小的泥团在他手中非常的听话,只见他放在手心搓了搓,然后用手指推、压、按、点了几下,不到一分钟,一只生灵活现的猴子便出世了。原来,张希和之所以有着“泥猴张”的称呼,因为他捏的泥猴表情逼真,深受老百姓喜爱。后来人们逐渐忘了他的名字,都称呼他为“泥猴张”。
黄河古道从一望无际的豫北平原弯弯穿过,在浚县这里积淀了千年的黄河泥土。张希和说,正是因为黄河的水哺育了浚县人,黄河的泥土滋养了民间技艺“泥咕咕”,让他的“泥猴儿”也更加具有灵性。
如今,古稀之年的张希和精力却非常旺盛,每天忙于创作和授徒,他说,“这么多年来我的作品接了地气,黄河的泥土馈赠我这么多,滋养了泥塑技艺,我现在闻着黄河的泥土都觉着香嘞。”
“泥猴张”张希和捏完泥猴后进行展示。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