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心思 一个创新 一种传承
几十年的捏“泥猴”工艺中,除了一门心思的研究和观察“泥猴儿”,张希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上。几十年来,张希和广收徒弟,为“泥猴”公益投薪加火。一大批弟子手持“泥猴”技艺走南闯北,在各地传承和发扬着“泥猴”文化。作为张希和的亲传弟子,禹州人刘彩霞就是其中的代表。
2000年,刘彩霞经朋友介绍认识张希和,并开始学习捏“泥猴儿”。“一开始捏的‘泥猴儿’根本看不出来是猴子,更别提神韵了。”刘彩霞说,也许是看到了刘彩霞的刻苦与热爱,张希和只要是去禹州,都去指导她一下,看一下近期的进展情况。
时间一长,刘彩霞捏“泥猴儿”的技术越来越好,2014年10月,张希和终于收刘彩霞为亲传弟子。如今,刘彩霞已经成为“泥猴张”的主要传人,并且在“泥猴”工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张希和守望传薪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探索“泥猴儿”的创新之路。1995年,张希和出国讲学,面对外国人的追捧与热爱,他明白了泥塑艺术的价值:“我们的传统技艺,在国外很受欢迎。”然而,张希和也明白,依靠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
“民间艺术要赶上时代步伐,必须创新。”几十年来,张希和逐渐在转变,从只捏一些小动物,到开始做大型雕像、群雕,他的艺术风格在不断地发展,胆子也在壮大。“猴柱、猴头燕,是汲取淮阳泥泥狗的造型风格;而猴山、猴窟,则是借鉴了佛教艺术的特色。”针对泥塑脆弱、不易保存的劣势,他开始和钧窑联合,将“泥猴儿“创作出更具美感的“钧窑”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