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执着 一套经验 一手绝活
“其实,我手中的“泥猴儿”是人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索。”与“泥猴”长时间的打交道,张希和越发感觉到,猴子是寄托人们美好事物的象征,“猴有人性,人也有猴性。”从此之后,张希和彻彻底的爱上了捏“泥猴儿”。
张希和观察“泥猴儿”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村里常有一些演杂技或耍猴的人现场表演。只要村里来了耍猴的人,张希和就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们,观察猴子的肢体动作和神情,甚至追着耍猴人走几个村子。“我还用自己攒下的钱坐车到市里的动物园看猴子,有时候一待就是一天,都忘了回家吃饭。”
猴子们急躁、欢快、撕咬时的动作和神情都被他“印”到了脑海里,过后,他再凭印象创作出各式各样的“泥猴儿”。?
初中毕业后,张希和到县供销社工作,因他能写会画,又擅长捏“泥猴儿”,后调入了县文化馆,吃上了公家饭。此后张希和更勤奋了,白天下乡采风,晚上关门搞创作,各式各样的“泥猴儿”一捏一堆,数量够了,形象上却略显单一。
“当时流传下来的泥塑程式化的东西太多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品种也不多。”1986年,中国艺术研究馆的李寸松老师看了张希和的作品,对他说:“不要一味的模仿,你捏出自己的东西。”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李寸松老师的话让张希和有些觉悟,“单靠模仿老艺人的绝活,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要向生活学习。”张希和当时的月薪是50元,他从工资中抽出钱来买了大量的书籍、绘画作品进行研究。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猴子的习性,观察猴子的神态动作,张希和甚至花了35元买了一只猴子。
猴子买回来了,怕妻子责怪,不敢领回家只好请朋友照看。每到周末,张希和都要去观察、模仿、思考。“想要捏出以假乱真的猴子,就要把猴子的生活习性和表情动作搞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