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初中,我曾在乡一中里住了八年。在网上搜索这所初中的名字,发现它已经成了“名校”:两年前,校长猝死在工作岗位上,最终他被塑造为一个典型。一些级别相当高的官员,因此到学校考察,这所学校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关注。
这位校长也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他从师专毕业后,就回到乡一中教书。按时间推算,是在我毕业后几年,或许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这位校长去世后,根据媒体报道,之前,这个学校衰败到了极点,三个年级,只有学生300人左右。他做了10年教师,又做了10年校长,最终,这个学校成为全县最好的初中之一,在校学生超过1000人。在一个闭塞而落后的乡镇,能做到这一点真是一个奇迹。
我想起读大学时经过学校大门往里看,空旷而破败的景象曾令我心惊,当时,我还以为是到大城市读书后自己眼界变宽的缘故。我读初中的时候,每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60人的样子,这样,全校学生应该超过500人——它应该处于衰败的前奏,两三年后,就开始全县倒数了。
我的人生,基本上是以离开这个学校为界:8岁入小学,就开始住进这里,父亲是这里的老师。等我考上高中,就到县城住校,开始了真正独立的生活。家离学校只有2公里,现在是饭后散步的距离,在当时却感觉相当遥远。初中时,我曾写过一篇作文《2000年的故乡》,其实是站在镇上遥想村里的未来,真是傻得可以。但是,故乡就是这样不断变大的,以至于在成都生活和工作,碰到一个河南人,就要用老乡来称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