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还能这么潮?”傍晚时分,集美大学的学生三三两两走进厦门集美区供销合作社旗下的罗卷卷面包店,4.5元的芋泥面包、5元的菠萝包成了他们的平价晚餐;不远处,由老仓库改造的“供销公园·集美茶咖校外自习室”里,年轻人捧着咖啡自习、社交……
在厦门市集美区,农业增加值仅占GDP的0.3%。进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供销合作社如何转型?集美区供销合作社的方式是瞄准城市年轻消费人群,整合30余家供应商供应链,将便民服务嵌入社区生活场景,打造统一品牌标识“集美供”,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
瞄准年轻群体,打造品牌矩阵
夜幕降临,集美区居民陈超群和朋友来到位于集源路与岑西路交叉口的“供销公园·集美茶咖”小聚。音乐、啤酒、烧烤、市集……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应有尽有。“街角有这么一个场地可以点杯饮料听首歌,非常惬意。”陈超群说。
谁能想到,这里过去曾经是一个闲置的废弃仓库。“去年9月开始,我们把供销社原有的闲置资产清理盘活,改造成公园、市集、展销基地。”集美区供销合作社主任王烽介绍,集美区供销合作社充分依托集美大学高校资源,打造集面包店、便利店、供销公园、展销中心、鲜果店于一体的综合性便民服务体。“很多人觉得供销社是老一辈的产物了,我们与时俱进,加入时兴的网红元素,把为城乡居民服务的供销文化借由年轻人的力量传播起来。”
抓住供销社综合改革机遇,集美区供销合作社从“为农服务”转向“为城乡居民服务”。
去年9月,“集美供”品牌正式成立。在位于集美区集源路与银江路交会处的供销街区,统一标识的“集美供”字样醒目亮眼。咖啡店里弥漫着咖啡豆的香气,带有供销文化色彩的文创袋、搪瓷缸和“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岁月;不远处的供销公园作为“一县一周”名特优农产品展销基地,定期举办展销会,为居民、学生等推介来自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名特优产品。
“集美供”品牌矩阵通过统一的品牌标识、标准化的运营管理和严格的品质把控,逐步在年轻消费群体和居民心中树立起“平价、优质、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品牌矩阵的优势在于协同效应,我们把零散的货物整合,各店铺既独立运营,又共享供应链、品牌资源以及客户资源,形成1+1>2的品牌集聚效果。”王烽说。
8月5日,这一品牌战略再添新动能——中国邮政与集美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白鹤山供销社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正式启动战略合作,“邮供合作”助农直播间落地。直播间不仅成为农产品推广的线上阵地,更将线下的复古风打卡点与线上直播场景联动,优化农产品同城配送服务,让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名特优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直达消费者手中。
整合供应链,打造便民服务
走进集美“好士多”零食店,“划算”的商品比比皆是:某品牌盒装牛奶售价3.8元,比连锁便利店低1.2元;某品牌薯片售价5.5元,比大型超市活动价还低0.5元。
高性价比的背后,是集美区供销合作社打破传统“自营自采”模式、做“资源整合者”的产业供应链优势。
“我们对接厦门及周边地区的30余家专业食品、日用品供应链公司及优质源头工厂,通过大规模集中采购,形成显著的价格优势。”集美白鹤山供销社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强说。此外,供销社与泉州南香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泉州南香食品有限公司以20%利润入股,通过利润共享的模式拿到低价产品,最终将价格优势体现在零售终端。
此外,集美区供销合作社将触角延伸至社区,通过与乐加超市合作打造集美供·乐加便利超市,把具有价格优势的粮油、蔬菜等民生商品稳定输送到居民家门口。截至目前,厦门市已开设51家集美供·乐加便利超市。
“厦门的销售机会多,物流、网点等都较为完善,城市的体量大小刚刚好。”在福建省城市快送供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杰看来,“集美是厦门‘最年轻’的一个城区,有稳定的年轻客流、持续的消费潜力,可以成为供销社服务升级的‘试验田’。”
“以前的供销社是服务于农民,现在的功能是服务于居民,本质都是做好供需对接。”在陈家杰看来,每个时代的供销社都有自己的使命,这个时代供销社的使命就是打通产品到消费者手上的“最后一公里”,把供销与街区、网点衔接起来。(福建日报记者 黄星榕 通讯员 郭妮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