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7月12日讯 久别重逢,人们喜欢问候一句——“别来无恙”。“无恙”意指没有疾病和灾祸。
而若究其典故,“恙”,在茹毛饮血、草居露宿的古时,指的则是“恙虫”。这一每年多发于6月~9月盛夏时节的小虫子,最爱潜伏于草地,攻人下三路,可别小看,十分危险。
最近一个月时间,仅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收治了3名被恙虫咬伤的男子,其中一位多器官功能衰竭,险些丧命。而连日来,国内多地也频发恙虫咬人致病、致死的案例。专家提醒,恙虫多生长于阴暗潮湿的草丛中,市民进行户外运动,应扎紧衣袖、裤脚,注意防护。
事件
爬山锻炼被虫叮
男子多脏器衰竭
林先生家住厦门,是位爬山爱好者,6月中上旬,一次爬山回来后,第二天他出现了低烧,还伴有头痛、头晕。以为是一般的感冒,没想到3天后,病情加重,尿血了。6月13日,他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
住院初期,林先生体温一度烧到40度,还出现了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6月17日晚,林先生被转移到重症医学科(ICU)抢救。主治医生余剑华副主任医师说:“他的发病速度很快,几天内就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呼吸、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异常,而且心跳频率过快,平均每分钟140~150次。”
6月21日,血液免疫学检查报告确诊林先生患的是恙虫病。经过在ICU的一系列对症支持治疗后,他的生命体征总算平稳下来。林先生心有余悸:“从来没听说过恙虫病,出院后再不敢去爬山了。”
入夏后病例频发
注意防范勿恐慌
记者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了解到,近一个月时间以来,算上林先生,该院已收治了3名被恙虫咬伤的男子。目前,其他两名恙虫病患者,同在第一医院ICU住院,病情也都较为危重。另据解放军第174医院称,6月份以来,该院已接收了20余名恙虫病患者。
连日来,国内多地也频发恙虫咬人致病、致死的案例。7月8日,福州一女子在公园草地被恙虫叮咬,连续高烧一周不退。不久前,广州东莞46岁男子叶亚德从发病到6月30日离世,还不到17天,医生在他的生殖器阴囊处发现了被恙虫叮咬后留下的焦痂,确诊为恙虫病。6月初,54岁的台湾男星黄仲昆因被恙虫咬伤后高烧不退,也险些丧命。
“每年入夏以来,医院都会收治10多例被恙虫咬伤的病例。不过,恙虫病是可防可治的,只要及时发现,致死率很低,市民无需过度恐慌,注意日常防范就好。”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吴晓鹭副主任医师借本报提醒市民,对恙虫病患者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碰到不明原因的高烧,要及时就诊。
病患体征
90%的恙虫病患者会出现无痛性的皮肤溃疡或者特异性焦痂(类似烧焦的伤口)。
初期
畏寒、寒战
发热、发烧
头痛
全身酸痛
皮疹或溃疡
淋巴结肿大
小小恙虫为何会如此“狠毒”?记者就此采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张民伟主任、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治科陈医生等专业人士,为您解析。
病例特点
1
每年5月是起始期,6~9月达到高峰。
2
恙虫病起病急,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3
若发烧,体温持续在39~40摄氏度左右。
4
临床表现常轻重不一,轻者症状轻微,7~10天可痊愈,重者有明显中毒现象及神经症状,病程多在三周以上。
5
如果延误治疗,死亡率在4%~40%之间,及早发现、轻症恙虫病,死亡率为0。
后期
后期以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和肾脏损害较多见。
发病初期常被误诊为:感冒、肾病综合征、肝功能异常、淋巴瘤。
日常预防
易感染人群
田间劳作的农民、野外作业人员(伐木、筑路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野外训练部队和野外旅游者。
易感染地带
野外丛林,阴湿草丛。
防护举措
少到草丛树林,扎紧衣袖、裤脚,身体外露部位可以涂擦防蚊剂,尽量不要去草地、草丛等阴暗处,并避开雨后初晴的傍晚时间;如要野外宿营,事先对四周进行药物驱虫。
一旦被咬
尽快去医院就诊,一般及早发现,都有特效药可治。
康复期间,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临床较常应用的抗生素:强力霉素、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氯霉素,一般以多西环素为首选。(本网记者 胡婧 通讯员 高树灼 陈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