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本科生带上科考船,把课堂搬到远海上。今年暑假,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的26名学生跟随7位老师踏上厦大科考船“嘉庚”号,参与该校第六届“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海丝学堂”)第二航段的远洋科考实训及国际交流活动。
该航段的特别之处在于,“嘉庚”号在此期间首次跨越赤道抵达南半球、首次停靠印尼雅加达并举办开放日活动。17日,该航段师生代表首次在返程后接受了媒体采访,分享此次科考之旅的难忘瞬间。
总航程2368公里第一次远洋实训
“‘海丝学堂’是我们正在打造的精品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把他们带到深海大洋进行海上实训,实地体验什么是海洋科考,教会他们如何在海上操作仪器、采集样品、分析和推演数据等。”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副教授、第六届“海丝学堂”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周宽波介绍,该航段7月24日从厦门港起航,8月6日抵达印尼雅加达,海上航行了两个星期,总航程2368公里。8月10日,结束在印尼的活动后,33名师生从当地乘飞机返厦。
这次上船的26名学生,都是第一次随“嘉庚”号远洋。“学生都特别兴奋,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蓝的海,就像蓝宝石般的大海。”周宽波说。
不过这门课的学分并不好赚。变幻莫测的海洋送来的除了美景,也有晕船。“嘉庚”号此次航行还遇见了台风,虽然可以绕行,但糟糕的海况是躲不掉的。很多学生因此晕船,“走路都像飘着”。晕得厉害了,就只能躺平——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干。周宽波说,当时他们一度想放弃正准备进行的一项海上作业,“但后来觉得还是要坚持下去,学生也需要经历一些困难”。
深度3000米第一次采集低温海水
整个科考过程中,海洋都在持续带给学生们震撼。
2022级海洋化学方向本科生陈伯涛在船上主要负责营养盐测定,采集水样并分析测定其中的成分。不同于在陆地和近海采样,“嘉庚”号上的采样装置更庞大,能够采集海面下超3000米深处的海水。
“非常冰凉!”在热带海域突然接触到低温海水,体感上的刺激让陈伯涛记忆深刻,“那种巨大的温差真的很震撼,大自然真的很神奇。”甚至有很多同学抢着来采集低温海水,就为了体验那种来自深海的“冰凉感”。
除了震撼,远洋科考带来的更多是挑战,比如挑战大家的生物钟。作业点有固定坐标,科考船几点到,相关工作就得几点开始,有时要早起,有时就得熬夜。
“我们组的任务是过滤叶绿素和环境DNA。南海的生物量较大,我们每次作业都有十至二十个层位的海水要收集,每个层位都需要过滤10升海水。”2022级海洋生物方向本科生刘智恩和同伴,常常提着大桶运送沉重的海水到实验室,一次次过滤保存样品。有次,他们从下午两三点开工,忙到了次日早上八九点。
如果算一笔账,“嘉庚”号这样的科考船,出海一天的成本非常昂贵,仅此段航程用在每名学生身上的花费都远超其在校几年的全部学费。“但我们依然提倡学生出海,因为远洋科考的体验是在陆地上完全感受不到的,它非常直观,而书本上的图片是冷冰冰的。”周宽波说。他还提到一点特别的意义——未必这些学生都能成为海洋科学家,也未必所有人将来都会从事海洋事业,那么这可能就是他人生中经历的唯一一次远洋科考。
8月4日6时56分第一次跨越赤道
距暑假里的远洋科考实训已过去一个多月,奔波在教室和实验室之间,刘智恩和陈伯涛不时会想起海上的时光,特别是8月4日。那天,“嘉庚”号要第一次跨越赤道,驶向南半球。大家早早就起床守候,盯着显示经纬度的仪器,等待坐标从北纬“N”变成南纬“S”的那一刻。
关注经纬度跳动的人群里有周宽波,这位海上科考时间累计超700天的“老炮儿”此刻也激动得像个科考“小白”,“这确实也是我第一次乘坐科考船过赤道,当时就一直想看到纬度显示为零点零零度的那一下。”但周宽波很快发现自己“天真”了,“可能仪器反应没有那么快,我们实际上只能看到仪表盘从北纬零点零零几度一下跳到南纬零点零零几度。现在想来是件挺有趣的事。”
彼时,是早上6时56分。“嘉庚”号鸣响了汽笛,载着欢呼中的师生跨越赤道。
花絮
船上能发微信每餐都有水果
近半个月看不到陆地,第一次体验远洋科考的刘智恩没有迎来预想中的孤独。“我原以为大海和陆地很有割裂感,但船上的日子跟我想象中不一样,没有与世隔绝,我可以发微信、发QQ,分享语音、照片、视频。”刘智恩说,船上餐食也很丰盛,每餐都有水果、饮料。
“我第一次登上科考船是在2004年,当时船上硬件条件有限,没有网络,科研设备也远不如今天。”周宽波说,20年来他登上过国内许多科考船,见证了中国海洋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我国2000吨以上的科考船已经有上百艘了”。
作为国内综合性大学建成的首艘全球级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嘉庚”号配备有采样系统、分析设备、气象系统等专业设施,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实验室”。本届“海丝学堂”起航前,老师们还把一些最新款的仪器搬上船,为的是给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教育。
“嘉庚”号
“嘉庚”号是由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为厦门大学建造的3000吨级科考船,采用国外方案设计、国内转化详细设计,是中国首艘由船东完全拥有知识产权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该船总吨位3611吨,船长77.7米,经济航速11节,续航力达12000海里,配备全电力静音推进系统及升降鳍、多波束装置等高精度探测设备,具备多学科综合观测能力。该船2015年3月开工建造,2016年5月8日下水,2017年4月交付使用。
(厦门日报记者 郭睿 通讯员 戴佩琪 黄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