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军营村农民采摘高山茶。(资料图)
晨光熹微中,同安台湾农民创业园育苗大棚里,一株嫁接茄苗正舒展嫩叶,台胞曾明宝轻抚着叶片——这是两岸农业合作的生动注脚。微风吹过,无人农机在集美田间精准作业,科技与农耕的邂逅谱写着现代农业的乐章。转过山麓,海沧洪塘村的哈德小院里,院主杨鹭的“绣花功夫”,让老物件重获新生。而在翔安澳头,海鲜的鲜香与艺术的芬芳交织,昔日渔港演绎着别样乡村振兴故事。
这些生动的画面,共同勾勒出厦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我市立足“建设城郊型和美乡村,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目标定位,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坚持“以城促乡、城乡融合”原则,大力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走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2024年,厦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345元,都市现代农业集群年营收突破1300亿元,“引客下乡”为17个重点村居带来超132万人次游客——数字背后,是生产要素的逆向流动,是城乡功能的重新定位,更是发展动能的深刻转换。
当智能农机遇见传统农耕,当艺术创意邂逅渔村文化,厦门正以独特的实践回答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不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城乡共生的诗意栖居;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相得益彰的和谐共鸣。
科技赋能
城郊型高附加值农业焕新升级
在同安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育苗大棚里,曾明宝正俯身细察茄苗长势。“独特的闽南气候带,全年无霜期超过300天,同一品种一年甚至能迭代研究三次!”这位来自宝岛的专家道出他“安家”厦门的秘密。
作为厦门百利种苗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曾明宝手握一株茁壮成长的嫁接茄苗,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面积约6.7万公顷的同安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像百利这样专注种子种苗的72家台资企业已成为“两岸农业试验场”的基石。闽南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让种子研发周期大大缩短,这里的蔬菜种子年销售量高达12.6万千克,种苗年销售量突破1.2亿株,市场辐射东南多个省份。
“借助大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种质资源,我们正全力研发更耐热、更好种的新品,目光不仅投向大陆,更放眼共建‘一带一路’大市场!”曾明宝笃定地说,创业园将以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为纽带,大力推动两岸种企联合育种攻关,汇聚更多追梦者共绘“田园梦”。
这一不断突破的“种子芯片”,恰是厦门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的生动缩影。围绕科技创新、种业振兴、链条延伸,厦门多向发力。
“这拖拉机怎么没有人驾驶呢”“这运输机器人不仅装得多,还跑得快”……今年春耕期间,一台台先进农机开进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村民们纷纷围观中科原动力新能源农业机器人的首秀。中科原动力这家源自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创新企业,已将国际总部落户于软件园三期,自2019年成立就专注于农业机器人的研发,目前已形成面向农田耕作全流程的绿色化、智能化作业技术。“这里有厦门市智慧农业产业园,聚集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我们可以取长补短用科技助力农业,让每一寸土地、每一颗种子、每一滴水都释放最大价值。”中科原动力董事长韩威说,企业将把厦门作为国际总部,未来这些农业机器人还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走进厦门市智慧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的气息扑面而来。4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汇聚,用“AI+”技术重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科技赋能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弥合城乡发展鸿沟。比如,农芯数字、天卫科技等一批科技企业活跃在田间地头、养殖场房,打造出畜牧大数据管理、农作物智能分类等创新应用。农用无人机飞播飞防、高性能水稻直播等智能装备技术大显身手,去年服务面积超3.1万亩次。汇链通公司更以“数字科技赋能鸡蛋产业链”的创新模式,斩获国家级智慧农业典型案例殊荣。
在种业创新领域,厦门正全力打造“农业芯片”。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持续推进,种业博览园、都市水产种业园等12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境种质资源隔离检疫基地已投入使用,为种质资源引进开辟“快车道”,一个现代种业创新高地正在鹭岛崛起。
产业链延伸方面,厦门聚焦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推动蔬菜、水果等产业做精做优,大力发展体验观光型农业。新闽菜创新发展三年行动如火如荼开展,乡村“土特宴”、乡厨大赛等创新举措层出不穷,构建起多业态、多领域的闽菜发展矩阵。30个龙头企业发展项目获得扶持,8家新培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茁壮成长。“互联网+农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
从种子研发到智能农机,从数字赋能到产业链延伸,厦门城郊型高附加值农业正在科技驱动下焕发新生。
政策东风为这片热土再添薪火。不久前,同安区成功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这是厦门市首次入选该项试点,也是福建省今年唯一入选地区。此次试点将以“五色同安”产业为基底,重点探索两岸农业合作、数字乡村建设与人才振兴机制创新,为沿海都市型乡村振兴提供“厦门经验”。
最新发布的《厦门市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指引规划(2024-2035年)》更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打造“六片多点”的乡村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用“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理念,大力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当科技赋能遇见三产融合,当传统农耕碰撞数字智慧,厦门的乡村振兴正开启令人期待的“高能时刻”。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每一粒种子都在孕育希望,每一寸土地都在创造价值,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正在这里精彩绽放。
引客下乡
“厦乡趣”成为城市新风尚
漫步在海沧区一农社区下陈社,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连片平整的农田取代了昔日的零散地块,整洁的村道两旁花木扶疏,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村庄,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城郊休闲网红打卡点。
在充满田园风情的“欢喜小院”里,“90后”主理人吴秀玉正热情地为客人端上刚出锅的手工豆花。“上个月我辞去城里工作回到家乡创业,现在每天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她动情地说,“以前说起下陈,大家都不知道在哪。现在不一样了,周末常有朋友专程来玩,说我们村是‘藏在城市边的世外桃源’。作为下陈人,我特别自豪!”
这一华丽转身的背后,是一农社区“筑巢引凤”的创新发展思路。“我们通过整合180多亩土地,投入185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为整村运营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农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姚聪明介绍道。
有了“金巢”,如何引来“金凤”?下陈社创新引入棠潮园艺、御研生态、沧江数旅三家龙头企业:以花卉观光引流,用现代农业技术打造田园景观,借数字文旅擦亮“国营厦门市第一农场”的金字招牌。
30公里外的翔安区澳头社区,则演绎着另一种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这个曾经以渔业为主的滨海村落,如今已蜕变为以“科技+艺术”为主题的特色文旅目的地。
走进澳头,海鲜的鲜香与艺术的芬芳交织。舟一美食文化空间等10余家特色餐饮年营业额超6000万元;超旷美术馆等4家艺术空间每年举办60余场国际艺术展览;经过“三水联治”的怀远湖,水质提升并恢复了生态调节功能,成为网红打卡点。
“我们通过美食、美术、美居‘三美推进’策略,让传统渔村焕发新生机。”澳头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苏勇跃介绍道。如今的澳头年接待游客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00多万元。
下陈社和澳头社区的成功实践,共同诠释了厦门“客端发力、城辅乡成”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在这里,城市与乡村不再是割裂的二元空间,而是相互赋能、共同成长的命运共同体。
引客下乡,是厦门市近年来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战略,旨在以城区居民为对象、以各种活动为牵引、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偏远乡村为优先、以运营主体为依托,通过“客端”发力,推进厦门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相辅相成、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市共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42.5万余人次、带动市民300万余人次到乡村开展各类活动,实现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收超10亿元。
如何让城里人愿意来、留得住、肯消费?厦门创新打造了“厦乡趣”这一农文旅融合品牌,以“城郊型乡村休闲文化生活”为核心内涵,构建起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这一品牌汇聚文化创意、农事体验、亲子研学等多重元素,成为引领市民休闲风尚的标志符号。接下来,我市将持续深化“五个一”活动,即打造一个农文旅IP品牌“厦乡趣”、建设一个“厦乡趣”智慧服务平台、策划开展一系列“厦乡趣”品牌活动、构建一套接待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一个工作推动机制,让市民“下乡去”常态化,推动“城乡融合、引客下乡”走深走实。
“厦乡趣”的打造体现了厦门城乡融合的前瞻思维——不是简单的资源交换,而是通过品牌化运营实现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一方面将城市消费需求导入乡村,激活闲置资源;另一方面将乡村生态价值转化为情绪价值,让流量变增量、颜值变产值。这种“客端发力、城辅乡成”的创新模式,正在成为厦门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让城乡在互动中实现共赢发展。
激发动能
用好“乡村承接力”金钥匙
走进海沧区洪塘村,推窗见绿,出门即景,转角遇美,宛如置身宫崎骏笔下的童话世界。哈德院子的华丽转身,正是这场美丽蜕变的生动写照:老式木床化身为艺术花架,斑驳木门变作诗意茶台,锈迹斑斑的铁栓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我们用绣花功夫雕琢生活。”杨鹭的这番话,道出了洪塘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如今的洪塘村,沐野餐厅、稻田咖啡等网红打卡点星罗棋布,111户村民自发参与环境提升,村庄实现了从环境美到产业兴的精彩蝶变。
翔安黄厝村,则演绎着另一场艺术与乡村的美丽邂逅。30多位艺术家用陶艺、漆画重新定义乡村美学,陈青山创作的“风狮爷”系列作品,既传承了闽台文化的精髓,又赋予其时代新韵。40栋古厝华丽转身为艺术工作室,“美学+产业”的创新模式带动就业增收。返乡青年宋加溢创立的苇渡农耕基地,让传统农事升华为文化体验。这里,每一处断壁残垣都重获新生,每一寸土地都跳动着艺术脉搏,古老村庄正书写着“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个村庄都在讲述着自己的蜕变故事,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着和美乡村建设的动人篇章。通过出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方案》,厦门对全市193个村(居)实施科学分类、精准施策。目前,1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12个省级示范镇村创建稳步推进,30个市级精品村和10条精品动线串珠成链,752个乡村“五个美丽”示范点位如明珠般散落乡间。
漫步今日厦门乡村,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画卷正徐徐展开。得益于厦门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实施22项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工程和房前屋后整治提升三年行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整治行动中,我市编制《厦门市农村房前屋后整治提升导则》,市级开展2轮“走村串巷”活动,累计摸排移交问题点位1399个,整改率高达99.11%。积极发动群众参与,通过实行“和美家园积分”制、设立“红黑榜”等方式,让群众成为房前屋后整治提升的参与者、受益者和监督者。如今,首批25个试点村已完成华丽转身,处处可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景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厦门新培育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调整优化85个村为组团帮扶对象,选派第二批24支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加强指导帮扶。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建成3个预留发展用地项目,10个新型集体经济试点村成效明显,绝大多数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厦门还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创新做法,推进乡村多元融合共治,让和美乡村建设既有“颜值”更有“气质”,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当现代文明邂逅乡土文化,当艺术创意融入田园生活,和美乡村建设便有了无限可能。这座高素质高颜值之城,正在用“乡村承接力”的金钥匙,书写着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的厦门答卷。
2024年亮彩数据
●全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年营收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5%。
●全市农作物种子和种苗业年产值超5亿元,占全省近40%。
●全市组织3.3万场农产品直播,实现零售额164.6亿元,同比增长35.4%。
●全市实施“引客下乡”助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17个重点村居引客超132万人次、实现营收近1.4亿元,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85.4万人次到乡村开展活动。
●全市推进22项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暨乡村建设行动省市重点任务,完成投资3.17亿元。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45元,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厦门市农业信保基金由市财政、管理机构、合作银行按6∶2∶2共同出资设立。基金首期规模3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6亿元参与投资,重点支持厦门区域内从事农业农村一二三产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及其关联个人。成立至今,累计为厦门区域内超120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近2亿元的贷款服务。我市还鼓励银行为支持对象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平均融资成本降低至年化4.09%,缓解农业产业发展“融资贵”问题。
●我市设立资金规模1亿元的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基金,采用项目直投的方式,重点支持乡村振兴领域。
●我市大力推行农村集体资产“阳光交易”,一年多来我市农村集体资产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交易累计达6.6亿元。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图/市农业农村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