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防办组织实地观摩,进行人防工程质量监督业务培训。
亮点2
防灾减灾
积极探索防空警报多元使用
防空警报设施是国防和人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我市防空警报设施存在个别单位配合安装不积极、安装环境不理想、警报管理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新《办法》就防空警报设施的设置、维护、管理等方面分别作出规定。一是明确防空警报设施设置点:主要设置在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或者居(村)民委员会等公共建筑物上;二是对新建民用建筑设置防空警报设施提出具体要求,应当在顶层预留不少于8平方米的防空警报设施安装室等;三是落实防空警报设施维护管理制度:要求防空警报设施设置点单位落实防空警报设施管理人员;四是对被确定为安装防空警报设置点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应当予以配合,提供便利,不得阻挠的责任要求。
近年来我市根据人防规划和城市发展实际,一方面持续优化全市警报器设置规划,建成电动、电声、手摇、多媒体等种类齐全的防空警报器和警报发放系统;另一方面建成较为完善的人防通信体系。岛内的防空警报音响覆盖率达98%以上,岛外主城区达95%以上。
每年5月10日确定为全市防空警报试鸣日,这是为让厦门人民不忘1938年5月10日日寇侵占厦门的耻辱历史。今年5月10日15时,防空警报响彻全城,全市各学校60万学生和部分居民、人防专业队开展人防应急疏散和专业演练。
防空警报设施不仅用于战时。新《办法》指出:“人民防空通信、防空警报设施平时应当为抢险救灾服务”“市人民政府根据防范自然灾害需要可以决定发放防灾警报信号。”
当前我市人防正在探索多种灾害的警报鸣放,使防空警报系统既可鸣放防空袭警报信号,还可在遭遇台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时鸣放,进一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厦门医学院学生急救技能演示。
红十字会志愿者开展急救演练。
亮点3
平战结合
统筹推进筑牢“地下长城”
人防工程被称为“地下长城”,具有掩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独特作用。新《办法》中共有17条对人防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具体的规定。一是人防工程规划建设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努力实现互通连接、连片互通。二是城市的地下交通干线、地下交通枢纽、地下综合管廊等重点设施建设,应当兼顾人民防空需要和符合防护标准要求。三是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都应当按照计容总建筑面积的7%修建防空地下室,做到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并按照有关规定设置人民防空工程标识标牌。四是为强化对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确保平战有序转换,专门规定人防工程维护管理责任人制度,对责任人的确定以及责任人义务作出相应规定。上述规定将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防护能力,提升群众的安全感。
我市始终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把加强人防工程规划、建设、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统筹推进人防工程综合开发利用,既大大增强了城市防护能力,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据统计,我市户籍人口人均隐蔽面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由于我市地处海防前线、军事斗争要地,基于防护需要,早期建造了不少人防工程。为保护利用好这些工程,我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出不少富有特色的“厦门经验”,一系列早期人防工程得到有效利用。鸿山隧道被改造成兼具人防科普功能的便民通道;鼓浪屿鼓声路5号人防工程提升变成贝壳博物馆,为鼓浪屿新添旅游风景线;厦门大学芙蓉隧道还被开发为创新创业基地,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做法得到复制推广。
云顶隧道、成功大道、地铁1号线等重大交通工程,都兼顾建设人防工程,当城市遭遇空袭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它们将可以肩负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担。今后我市的每条地铁都还将兼顾建设人防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结建人防工程设立停车位5万多个,有力缓解城市停车难题,实现了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