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向东的这一片海,与大洋相连相通,千百年来不乏闯关者。从福州“走出去”的企业宏东渔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一万公里外建起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
挺过风浪出海的宏东,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带来了哪些启示?
宏东在毛里塔尼亚建设的渔业基地。(宏东渔业供图)
谋求步步共赢
阳光洒在碧波上,在非洲西北部,毛里塔尼亚港口城市努瓦迪布,一座现代化渔业基地展现着蓬勃活力。
这段时间以来,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平勇一直在各大海外基地考察,察看建设进度、成效,捕捉新的合作机遇。
非洲机遇遍地,如今已是共识。但在十多年前,兰平勇刚提出要在这里建设远洋渔业基地时,质疑声就没有断过。尽管如此,兰平勇仍选择说服股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步步共赢。
第一步,与当地政府签订长期渔业合作协议。
经过毛里塔尼亚参议院和众议院批准,宏东169艘渔船获得进入该国海域捕捞作业的许可,捕捞鱼货近100种。
——这是防范风险,避免外部局势动荡可能对公司带来的损失。
第二步,建设大规模海外远洋基地。
宏东在毛里塔尼亚建设渔业基地,前后跨度十来年,帮助当地改善码头、加工、冷藏等配套设施,年捕捞加工能力达10万吨以上,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
——这是共谋合作,增强稳定性。
第三步,合理开发渔业资源。
宏东严格遵循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原则,培训当地员工的捕捞技术,带动毛里塔尼亚渔业产业走向世界。除了捕捞经济型鱼类,宏东还开发中上层渔业资源,均衡利用海洋资源。
——这是长远考量,确保可持续发展。
“这两年,到毛里塔尼亚做生意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了。”宏东渔业信息总监陈腾举说,毛里塔尼亚的成功经验,也让宏东及更多企业意识到,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在深入调研后,2019年,宏东投资2500万美元在圭亚那建设了一座集水产品捕捞、加工出口、冷藏及转口贸易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产业园区,项目占地约30000平方米。同时,阿根廷、阿曼、安哥拉等国也纷纷伸出“橄榄枝”。
近年来,宏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渔业合作开发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列为国际渔业合作典范。
乘上政策东风
是怎样的深谋远虑,让宏东把目标瞄准海外,选择一步步地开展基地建设?
视线拉回福州。夏日咸湿的海风扑面,东海旁的马尾是中国远洋渔业的发源地,全国约四分之一远洋渔业捕捞渔获在这里集散,宏东渔业总部就位于此。
走进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楼展厅,公司船队、连江产业园、海外远洋渔业基地都浓缩在一张发展战略图上。“最开始,宏东就从2艘渔船起家。”陈腾举说。
一直以来,宏东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作为福州最早向海发展的企业之一,宏东拥有各类专业远洋渔船及辅助船160艘,捕捞海域拓展到印度洋、大西洋,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百强企业。
放在福州范围内,我们还能看到的另一种事实是:20世纪90年代,福州涌现了一批远洋企业,宏东并非最早;从拥有专业渔船数及捕捞量上,也并非最强。但这其中的区别在于宏东的“先锋性”——紧跟“海上福州”战略,于2006年组建了全国最大的公海延绳钓船队,并同步建起万吨欧标冷库、标准厂房、办公楼、物资仓库以及现代化水产品加工车间等,全产业链布局开始萌发。
更难能可贵的是,此后几年,宏东紧紧抓住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机遇,在毛里塔尼亚投资建设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开拓性地迈出了海外建设基地的关键一步。
可以看到,不论是地方还是国家层面,面对战略性发展的几乎每一个重大节点,宏东都做了一系列他人没有做、没有做好、没有坚持不懈地去做的事。
与城市共成长
今年5月第一次在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母港码头卸下渔获后,截至目前,宏东已有8艘远洋渔船在此接卸。
作为我国第三个、福建唯一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福州(连江)基地自今年正式通关以来,宏东渔船是首批靠港的“体验者”。
“新基地的开放解决了渔船密集进港、大量人员上岸、大批渔货进关的需求,大大提升了通关效率。”陈腾举说,等待靠泊通关的时间从原来的一个月缩短至一周。“从现在开始,我市远洋渔业企业有了属于自己的母港,渔船要长时间排队滞港的情形将成为历史。”
在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中,宏东深度参与了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建设与运营,还投资建设了水产品交易中心与宏东远洋渔业产业园,整合周边较为松散的水产业供应链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现代渔业产业集群,实现连江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两艘渔船闯荡大洋,到全球布局渔业全产业链;从单纯追求渔业产量,到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宏东渔业的30年发展历程,也是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征程中的一个缩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宏东渔业和众多福州企业一样,正沿着“海上福州”战略,向着更广阔的大洋进发。(记者 蓝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