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之都,创新潮涌。作为一座因商贸而兴、因贸工联动而强的滨海活力之城,在“十四五”的壮阔征程中,石狮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交出了一份浓墨重彩的“科创答卷”:科技创新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4位、泉州各县(市、区)首位;2024年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9.7%,位居泉州各县(市、区)第2位;规上企业研发投入位居泉州各县(市、区)第4位。
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参访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
沃土培优:
创新主体量质齐飞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石狮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开放创新、智造未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全力支持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真金白银”的投入是最有力的证明。五年来,石狮累计拨付惠企资金9.07亿元,2021—2024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7.9亿元,为科创企业送上了纾困解难的“及时雨”和加速发展的“助推剂”。2024年,出台《石狮市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若干措施》等7份惠企政策,从主体培育到成果转化,全链条强化科技创新支持,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通过政策供给的精准滴灌以及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石狮市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实现比翼齐飞。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08家,较2020年的96家激增2倍。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分别达到154家、69家和3家。它们与13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共同构成了结构合理、梯队分明的企业创新矩阵,成为石狮社会经济行稳致远的坚实底座。
平台聚势:
创新载体能级跃升
如果说企业是创新的主角,那么高能级的科研服务平台和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就是必不可少的大脑与引擎。“十四五”期间,石狮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融合”模式,推动创新载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科研平台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五年来,全市高水平科研平台从2020年的1家增至3家,实现了对主导产业的全覆盖。更令人振奋的是,与国内知名院校、行业学会共建的石狮市中纺学研究院、石狮华大数字经济研究院、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等7个公共科研服务平台相继落户,省、市级各类科研平台总量从26家增至50多家。这些平台如同强大的“外脑”,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如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之一的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自落户石狮以来,先后建设了泉州地区染整服务最齐全的“染整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第一个“人工气候室”、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实验室,与森宝(福建)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亲肤性功能面料评价技术,实现产值2亿多元;与中纺协检验(泉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成衣保暖性能评估项目,弥补了国内服饰保暖性评估的缺陷。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石狮依托“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的精准引才模式,广纳天下英才。五年来,全市高层次人才团队总量从2020年的4个增长至9个。其中,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引进的海洋大学缪锦来教授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成功申报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为石狮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注入智力“活水”。
投入加码:
自强自立根基牢固
研发投入是衡量创新潜力的关键指标。五年来,石狮市以“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分段补助等政策,引导企业心无旁骛地加大研发投入。专项行动实施以来,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25亿元,同比增长20%,较2020年增长58%。
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0303.65万元,较2020年的2002.95万元飙升4倍,力争在2025年达到12500万元。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能力同样亮眼: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20年的6.34件提升至15.82件,增长1.5倍。省级以上技术服务机构从1家增至4家以上,构建起更为完善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此外,石狮还先后选任400多名各级科技特派员(团队),将创新的种子撒向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其中,闽南理工学院被选认为2025年泉州市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重点推进研发投入、高企培育等专项工作;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承担的“科技特派团服务石狮市大宗低值鱼类资源高值化利用产业链专项”获2025年泉州市科技特派团服务重点产业链专项立项。石狮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纽带,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注入科技动能。
(记者 周进文 通讯员 黎丹/文 李荣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