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洞口,等待父母送“外卖”;飞出洞口,跟着父母学飞行……进入七月,一只只羽翼渐丰的小栗喉蜂虎逐渐飞离峡谷旅游路繁殖地,在石狮及周边活动。这也意味着,本季峡谷旅游路栗喉蜂虎育雏期即将结束。8月,这群“北漂”的夏候鸟将逐步南下迁徙,飞往它们的故乡过冬。
今年4月,来自东南亚一带的栗喉蜂虎飞临石狮峡谷旅游路筑巢,开启一年一度的“蜜月”之旅。这是继2022年之后,栗喉蜂虎第三次来到石狮“安家产子”。筑巢安家、踩背交配、产卵孵化……眼下,峡谷旅游路一带那处长约200米、高约10米的土质崖壁上,密密麻麻的巢穴里住着一窝窝小宝宝。
“雏鸟飞出巢穴后,不再飞回巢穴。”7月10日,长期在峡谷旅游路观测栗喉蜂虎的泉州市观鸟学会会员杨先生告诉记者,那道崖壁现在不像前几个月那么“热闹”,因为不少雏鸟已经飞离巢穴,雄鸟或雌鸟不必再密集“送餐”,仅有个别巢穴还在“送餐”。雄鸟或雌鸟送来的食物以蜻蜓为主,蝴蝶、蜜蜂为辅,峡谷旅游路周边的生态环境成为它们天然的“粮仓”。“你看这只雏鸟眼睛还是黑色的,不像父母的眼睛是红色的,尾翼也比较短。”杨先生指着一张抓拍的图片说道。
鸟儿有翅膀,但也要练习飞行。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委员会主任委员、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介绍说,小栗喉蜂虎羽翼渐丰后,为了激发它们飞出洞穴的勇气,“父母”会逐渐降低喂食频率,或在洞口外的树枝上,呼唤雏鸟飞出巢。此后,小栗喉蜂虎还要跟着“父母”学习飞行、着陆、觅食等各项技能,为接下来的南下迁徙积蓄力量。据悉,今年到峡谷旅游路的栗喉蜂虎约150只,按照每对栗喉蜂虎平均孵育二到三只幼鸟计算,本季繁育出的小栗喉蜂虎总数有望超过300只。
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栗喉蜂虎在石狮峡谷旅游路“筑巢产子”以来,引起市有关部门及永宁镇的关注与重视。今年5月25日,市林长办、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泉州市石狮生态环境局、永宁镇政府、泉州市观鸟学会等单位共同携手,开展石狮生态观鸟科普志愿服务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首站即设在峡谷旅游路栗喉蜂虎繁殖地,并就栗喉蜂虎相关保护问题进行探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泉州市石狮生态环境局委托第三方,开展了石狮峡谷旅游路栗喉蜂虎繁殖地监控和生态观测项目。
有关人士指出,峡谷旅游路栗喉蜂虎及其繁殖地的保护,还有不少提升空间。如,观鸟拍鸟活动的现场管理、崖壁旧有巢穴的生态修复等。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主动作为,不断擦亮石狮栗喉蜂虎这张生态名片。
(记者 林恩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