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取舍之道在于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之于教育,更要擦亮眼睛,助力孩子成长的就坚持,有碍孩子成长的则要警醒。其实,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之所以患上“选择焦虑症”,或者对一些教育现象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很大程度上是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从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很多时候,价值可以多元,问题可以多种角度看,教育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但到底选择哪一种,是取还是舍,批判还是吸收,关键看对孩子发展的意义几何。一句话,是不是真的在育人。
本着这一原则,再回头看有人点赞有人担忧的大学自选寝室行为,也能窥见一些新东西。国内多所高校今年推出自选寝室的做法,日前就引发媒体关注。从现实来看,此做法的确利于新生更快适应高校生活,但也如报道中专家所言,带来了易形成“小圈子”、易被“标签化”、寝室成分单一等问题。是该赞成还是反对?从大学生成长来看,虽然不管怎么选,都不会十全十美,但比起以往过于随意的寝室分配,自选寝室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况且这种自主选择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发挥了育人效果,如让大学生重新审视寝室文化,主动反思自己与了解他人。
和自选寝室类似,家长要不要帮孩子做作业,也是势成两派。赞成者认为这是一种家校合作的好形式,有助于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反对者认为这是在浪费家长时间,是学校在“绑架”家长。《春城晚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超六成家长亲身体验过“家长作业”,尤其在幼儿园阶段和小学低年级。那么,对此该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说到底,还要看家长的心态。如果家长能在帮孩子做作业的形式里注入更多的教育内容,如了解孩子学习状态,与孩子融洽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增进亲子关系,和孩子一起完成作业未尝不是好事。
教育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或投射。即便是资深的教育圈内人,有时候也有看不见、想不明、理不清的困惑,这其实都很正常,教育的魅力也在于此。但不管内容怎么换,形式怎么变,都不能离开育人这一核心,不能忽视教育是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培育积极的价值观这一根本目标。把握了这一点,教育就不会走回头路,甚至会生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与自信。(张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