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永安市安砂镇小江坊村的连片稻田里,金浪翻涌,稻香四溢。几台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作业,割稻、脱粒、碎秆一气呵成,奏响了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丰收乐章。
安砂镇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农业机械化为抓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水稻种植模式,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粮”动力。该镇创新采用“合作社 + 农户”模式,燕飞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统一签订社会化服务协议,从统一育种、机械插秧到订单销售,为2200余亩稻田提供“全链条托管”。这种模式使水稻产量与品质双提升,种植成本明显降低。与零散种植模式相比,亩均成本降低约100元,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通过统一育种、统一机插、统一订售,有效解决了种得好、卖难愁的问题。每年订单收购额可达60多万元。”燕飞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家燕说。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周边9个行政村200余户农户融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体系,“零散地”快速变成农户增收的“共富池”。
粮食生产,“产得出”更要“储得好”。在燕飞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烘干中心,6台平床式烘干设备全速运行。湿稻谷经封闭式输送带进入烘干仓后,电子系统实时精准调控温度、湿度,36小时后转化为颗粒饱满的干谷。“过去用塔式烘干设备,损耗率大概在3%~5%,还影响稻谷品质。现在换成平床式设备,损耗率直接降至1%以下。”邓家燕介绍,目前,烘干中心处理能力达50余吨/批,可实现片区稻谷“应收尽收、应烘尽烘”,为粮食安全加上“双保险”,有效减少稻农经济损失。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安砂镇积极探索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烟/玉米—晚稻—冬莴苣”“早稻—再生稻—冬莴苣”等轮作模式。采取“耕地整合+标准化整治”的方式,将昔日的零散地连片成带,变为“高产示范田”,实现一田多用、四季有收,有效扩大耕地实际利用面积,推动农业生产从“单一产粮”向“绿色高效”转型。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安砂镇用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水稻种植模式,生动诠释了“藏粮于技”的战略内涵。今年,安砂镇共种植水稻0.89万亩,亩均产量700公斤,总产值突破2000万元,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永安记者站 黄中泉 通讯员 陈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