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0月23日讯(闽南网记者 苏毓茹 文/图)10月21日至22日,“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活动走进厦门同安区。新闻媒体记者、自媒体大V和福建电商联盟签约主播们带领全网观众沉浸式 “云游” 乡村,打卡丙洲社区、田洋村、古坑村、上陵村,既赏生态之美、品文化之韵,更见证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活动走进厦门同安区(杨林宇 摄)
丙洲社区:海味与文脉交织的渔村新篇
丙洲社区是厦门少有的海岛型社区,当地海域淡水与海水交汇,盛产蟹、牡蛎、对虾、蛏、花蛤及鱼类等海产品,其中当地大青蟳、红膏蟳因肉质饱满紧实,让“丙洲煎蟹”成为闽南美食圈的“名片”。沿村道行走,众多海鲜馆临海而立,形成了独特的海鲜美食文化。
丙洲社区的滨海风光
鲜味之外,社区的文脉更显厚重。在陈化成主题公园,17.56米高的陈化成雕像巍峨矗立,手持宝剑,目光如炬远眺大海,仿佛仍在守护这片土地。“这尊雕像用200多块花岗岩打造,不仅是纪念民族英雄的地标,更是丙洲人传承家国情怀的精神象征。”主播仇浩向直播间观众介绍道。
陈化成雕像巍峨矗立
随后,主播团走进丙洲南乐馆,一曲婉转动听的南音表演让直播间观众沉醉。自清朝乾隆年间起,南音便是村民闲暇时的“精神消遣”,如今更成为联结厦门与金门的文化纽带。
田洋村:“甘蔗产业+文旅 IP” 助力乡村振兴
22日上午,探访团来到田洋村,3.7公里西溪环绕村庄,成片的甘蔗林绿意盎然。田洋村打造通过“甘蔗哥”IP,开发蔗糖制品、文创周边,形成“种植-加工-研学”产业链,并创新“爱心认购+直播带货”模式,年助农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主播们在甘蔗田直播(杨林宇 摄)
作为“古同安科举第一村”,田洋村的科举文化同样吸睛。田洋书院保留明清建筑风貌,墙上进士名录记录着“11位进士、58位举人”的辉煌。村里通过活化书院、古民居等文化遗产,推出科举文化展、书法艺术展,构建“科举文化 + 甘蔗文化”双主题体验空间。
田洋书院
如今的田洋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打造“爱在田洋”党建品牌,以及“甘蔗哥”、“爱拼食堂”、“田洋花海”等乡村振兴特色项目,在节假日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古坑村:三角梅铺就的乡村振兴路
走进古坑村,漫山遍野的三角梅瞬间点亮视线。作为同安区首个转产转业示范村,古坑村以三角梅为核心产业,种植面积超500亩,品种达100多种,其中“同安红”更是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主播团在三角梅基地直播(杨林宇 摄)
“大家看这‘同安红’,花色艳丽,花期长,很受市场欢迎。”福建电商助农联盟签约主播“福州那点事儿”向观众展示三角梅的特色。
闽南匣钵古厝
古坑村的魅力不止于花。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留有九思堂、武魁第古厝等古坑进士文化的承载地,以及多处闽南匣钵古厝。古坑村依托优势、盘活资源,持续丰富特色乡村旅游体验。直播中,主播团沿着溪边漫步,鲜花、古厝、溪水相映成趣,网友称赞“像走进风景画”。
上陵村:稻浪间的 “山谷桃源”
22日下午,主播团来到最后一站上陵村,这里梯田层叠,金黄稻浪在山风下起伏,宛如“山谷里的桃源”。
上陵村梯田层叠的田园风光(杨林宇 摄)
为激活乡村资源,上陵村通过村企合作的方式,打造“稻香上陵”乡村旅游品牌。利用闲置农房改建美术馆、咖啡店,打造38处特色景观,如稻香书院、户外营地等。数据显示,该村周末日均客流超2000人次,民宿入住率达95%。
主播团走进上陵稻田(傅心婕 摄)
“游客可以体验插秧、收割,累了喝杯米浆咖啡,晚上住民宿看星星,享受乡野微度假的乐趣。”上陵村党支部书记詹亚琼介绍,2024年上陵村入选福建省“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村集体年收入同比增长20%。
未来,该村还计划建设游民艺术公社、乡村科普基地,打造年产值破千万的农文旅综合体,成为厦门都市农业的“富春山居图”。
一村一品展销馆:助农增收激活农产品新活力
沿着环东浪漫线,主播团来到了在“同民安”一村一品展销馆举办的助农市集,现场试吃、品鉴互动不断,让网友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同安特色农产品的魅力。
热闹非凡的助农集市(杨林宇 摄)
“同民安”一村一品展销馆作为同安特色农产品的“集中展示窗口”,205平方米的空间内,蔗内米粉、云洋面线、三秀山山药、莲花高山茶等数十种特色农产品齐聚,省级非遗同安农民画包装更添本土风情。
“同民安”一村一品展销馆陈列的特色农产品
据介绍,“同民安”作为同安“一村一品”公共品牌,已整合全区各村特色农产品,解决了“小散多”的发展难题,助力村集体增产增收。
本次活动由福建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妇联主办,厦门市委网信办、同安区委网信委、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承办,兴业银行、同安区委网信办、同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同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同安城建集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