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176号,紧邻人气旺盛的泉州关帝庙。这座古大厝不算起眼,却总有游客特意寻来。1996年,考古人员在清源山麓找到“世家坑”,锡兰王裔居留泉州一事得到实证,这座长期被视作普通民宅的大厝随之被确认是其后人在清乾隆年间的房屋,并受到关注。
泉州湾畔,潮起潮落。有人破浪而去,有人涉海而来。明永乐年间,作为国使的锡兰王裔来华入贡,返乡途中经泉州,“因爱此地山水,遂家焉”。多年后,这位异乡客长眠世家坑中,后代则扎牢根基,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斯里兰卡(古称“锡兰”),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被誉为“东方十字路口”。世家坑的发现,让两地不止于因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更有一缕血脉情缘紧紧相牵。
“站在泉州这座历史的‘瞭望塔’上,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友谊更加紧密。”日前,2025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系列活动暨丝绸之路城市(泉州)文旅嘉年华期间,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主任张维国如是说。
启动仪式上,作为联盟外方城市代表,斯里兰卡科伦坡市市长弗雷·巴尔塔扎尔表示,泉州是一座与丝绸之路精神紧密相连的城市。此前,在中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旅游论坛中,泉州还成为上台推介的唯一中国城市,并接受斯里兰卡总理颁发的纪念牌。

斯里兰卡之夜暨2024年丝路友城会商大会互动演出现场(鲤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份问询
世家坑重见天日
指针回拨至1986年,国务院文化部外联局亚洲处的同志向《泉州晚报》转达,斯里兰卡政府代表团询问了明代锡兰王子在泉州一事。经查有关史料和一番社会调查后,《泉州晚报》于当年6月29日发表了《锡兰王子在泉州》一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泉州文史界迎来一波“锡兰考古热”。据清乾隆版《泉州府志·世拱显传》记载,“世拱显,字尔韬,号小山,晋江人。本锡兰山君长巴来那公之后,康熙癸巳恩科举人”。其中,锡兰山君长巴来那公指古锡兰国科提王朝(1412—1467年)的国王。循着蛛丝马迹,陈自强、廖渊泉等地方文史爱好者纷纷加入寻找泉州锡兰王裔“世”氏后人队伍中,可惜收获甚微。
转折发生在1996年12月。时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刘志成,在清源山东麓发现了“世家坑”摩崖石刻、“文黄世嘉坑石桥”题刻,并先后发现“明使臣世公、孺人蒲氏墓”“通事世公、慈淑谢氏墓”等25方墓碑。两年后,因该墓葬群遭受破坏的消息被媒体披露,世氏后人终于现身,这段鲜为人知的锡兰王裔在泉州的故事才一步步被掀起“面纱”。
今年9月底,记者随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考古研究部成员傅恩凤来到清源山锡兰侨民墓地“世家坑”,探访这处异乡客的长眠地。

世华墓前的石狮造型颇具锡兰风格。庄钊滢 摄
“这是世家坑最早发现的墓。墓主人是世华,他是定居泉州的锡兰世氏第三世。”傅恩凤指着一座明清风格的石墓介绍,正是世华于明嘉靖年间将一、二世的墓址迁到此处,形成世家坑,令代代安眠于此。据悉,世华墓前的一对石狮是古锡兰国的造型风格。傅恩凤告诉记者,2000年斯里兰卡佛教部副部长艾德维拉·普列马拉特尼和考古学家赫特拉奇教授来此考察,他们认为这个墓葬有典型的“纳格布图瓦”锡兰国图腾风格。
随后,傅恩凤带着记者来到另一处“大灰塗圹”。“这是世家坑范围内最大的一座明式‘土’墓,被认为是世氏一世祖的墓址。”他说。该墓两边有龙纹“墓手”及狮子、莲纹“墓柱”,墓后立墙还有睡莲半浮雕装饰。斯里兰卡古称狮子国,国花则是莲花,普列马拉特尼在看到种种细节后,最终认定“这座古墓毫无疑义是斯里兰卡传人,它很可能就是锡兰王子之墓”。
一杯红茶
“锡兰公主”讲述传奇
“每个人的出生似乎都带着使命而来。而我的使命就是成为两国友好的民间使者,让中斯传统友谊世代永续。”斟上一杯锡兰红茶,被称为“锡兰公主”的世氏后人许世吟娥向记者说起了家族的往事。
采访地点在她与孙亚宏共同经营的古玩店中,隔壁便是世氏的房屋。1998年,在她现身认领世氏后人身份后,泉州市民林金铮从祖传房契中发现了这一线索。
“小时候,我常听曾祖母念叨,我们的祖先是从很远的海上来的。”许世吟娥说,尽管家中长辈常常提到“锡兰”,“世”才是本姓,但自己并未太过在意,对外只以“许吟娥”为名。“我们结婚后,我就发现她家中摆放的牌位,都写着‘许世公’‘许世母’,但她从没和我解释过。”孙亚宏说,他曾任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主任,与发现世家坑的刘志成相识多年,这为“锡兰公主”的现身埋下了伏笔。
“1996年,我正在辅导儿子写作业,正好看到《泉州晚报》上‘揭开中斯关系之谜’的字样。我十分好奇,就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许世吟娥发现,正是自家祖坟被“掘”了。她第一时间便联系了已移居香港的父母。几通长途电话后,许世吟娥这才下定决心告诉丈夫。
同时,刘志成也找上在泉州天后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前身“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就设在该处)工作的孙亚宏,希望借阅馆藏族谱以寻找到更多世氏后人的线索。于是,刘志成从孙亚宏口中得知了这一秘密,不喜张扬的许世吟娥决定按兵不动。
直到1998年,世家坑遭破坏的消息传来,许世吟娥终于按捺不住,向相关部门打去电话。认下身份后,许世吟娥和丈夫从一众照片中,挑选了一张台湾友人拍的照片提供给了媒体。“我在台湾也认识姓世的人,你们说不定是亲戚。”看过报道,这位友人行动了起来。很快,许世吟娥接到了一通海峡对岸的电话,对方是一位嫁到云林的姓世的女士。互通细节后,对方连夜赶回了彰化的祖厝,拿出了自家珍藏的《世家族谱》,确定了他们便是分隔百年之久的一家人。
1998年12月,台湾世氏直系后裔世来发、世家旭父子携带这本族谱前来泉州寻根,两岸亲人欢聚一堂,世氏后裔消失之谜随之大白天下。依据其中“锡兰祖建坟山”部分所述,“一山在泉州晋江东门外浯江院。离城三里许,东岳帝庙后里许便是。土名世厝埔……埔之口乾有水沟,沟上石桥二板。桥下大石镌世家坑三大字”。考古工作者找到了世氏一世祖的墓址,相关考古及研究工作有了新突破。
2002年6月,应斯里兰卡政府邀请,许世吟娥与台湾世氏后人代表一同前往斯里兰卡寻根。入住斯里兰卡的酒店后,惴惴不安的许世吟娥拉开窗帘,看见一排乌鸦聚在窗前,立即害怕地联系了大使馆工作人员。“乌鸦在斯里兰卡是吉祥的象征。”熟稔当地风土人情的大使馆工作人员告诉她。
一段来路
坊间众说纷纭
首次前往斯里兰卡,许世吟娥与时任泉州海交馆馆长王连茂、研究员李玉昆组成一支泉州代表团,展开为期10天的寻根之旅。
锡兰王裔为何居留泉州?为此,记者向如今八十有余、主要进行泉州锡兰王裔文物研究的李玉昆请教。据悉,著名历史学家张星烺于1930年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便提及“不刺葛麻(parakkana)似有子孙遗留在中国泉州”,并引清乾隆版《泉州府志·世拱显传》加以证明。李约瑟则在《中国科技史》中表示泉州寺庙的一些柱子具有锡兰风格,“或许是和十五世纪锡兰国王被囚禁在泉州一事有关,后来他的子孙就留在那里”。
锡兰王裔留居泉州的原因众说纷纭,李玉昆介绍了三种主流说法:其一,便是李约瑟所提及的“十五世纪锡兰国王被囚禁在泉州”。其二,台湾《世家族谱》中云“明永乐年间为国使来华入贡,蒙留京读书习礼,月给饩甚厚。厥后国用不敷,将各国使给资回去。我祖遂家温陵南街忠谏坊脚”。故认为泉州锡兰王裔是永乐年间作为国使来华入贡后留居。其三,“波罗摩巴忽于成化二年(1466)去世,他的儿子天顺三年(1459)奉使入贡来回,而王位已被外甥继承”,后留居泉州。
据李玉昆考证,除永乐年间被俘并被送回的阿烈苦奈儿,历史上再无被俘到中国的锡兰国王。而据《世家族谱》和“明使臣世公、孺人蒲氏墓”墓碑,都可说明居留泉州的是被称为“国使”和“使臣”的锡兰王裔,而非国王。“我们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切合实际。”李玉昆表示。这一说法也是许世吟娥和孙亚宏所认同的,并补充以《世家族谱·锡兰祖训》所述,“厥后归途路经温陵,因爱此地山水,遂家焉”。
“吾家世读儒书,凡事颂依礼而行。”《锡兰祖训》如此记载。锡兰王裔留居泉州后,接受中国的儒家文化,重视以儒家教育后代,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一处小宗祠便在泉州四大书院之一的小山丛竹附近。此外,他们还与当地人士通婚,并积极参与善举活动等,融入社会生活。

世拱显曾讲学过的小山丛竹书院 汤海波 摄
据记载,世拱显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举人,弱冠时成为李光地之弟李光坡的家庭教师,李光坡编纂《十三经注疏》时多与之互相参订。世拱显后还“设教于小山丛竹亭,执经问难者,履满户外,缀巍科举显秩者,不可枚举”。由于他对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福建观风整俗使刘师恕还赠以“绩学砥行”匾。
在洛阳桥蔡襄祠中,立有《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上可见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举人世寰望,与大学士、尚书、侍郎等泉州官绅共同参与立碑。另据《厦门志》《闽杂记》记载,闽南风俗,凡绅富和有体面者可称观。而泉州锡兰王裔多有以观为名者,世铨观、榜观、惜观、炳观、恭观等。
“到清雍正三年(1725)有世济美购买田地献与释迦寺的地契,说明此时世氏还处于发展阶段。”《泉州锡兰王裔文物研究》报告中写道。然而,至十三世即乾隆四十四年(1779)前后,其已见衰落之相,位于涂门街的大厝因而卖出。
一条纽带
牵动中斯情谊
“此次泉州代表团应邀访斯,不仅向斯里兰卡介绍锡兰王子在泉史迹,论证中斯交往史实,还将持续谱写中斯友好新篇章。”寻根之旅中,许世吟娥曾表示。
事实上,斯里兰卡与我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李玉昆告诉记者,早在汉代,中国就曾派译使往返于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建立了友好关系。东晋时,高僧法显到印度取经,在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见到商人供奉晋地来的白绢扇,可见中斯已有海上贸易往来。至明朝,郑和下西洋船队多次到达锡兰,锡兰国王也多次遣使来中国朝贡。
1952年,中斯双方冲破重重阻力所签署的《米胶协定》,更是新中国同非社会主义国家签订的第一个重大政府贸易协定,打破了当时美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为中国同尚未建交国家拓展贸易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
来到位于鲤城区的涂门街176号,这里如今是省文保单位锡兰侨民旧居,“泉州与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友好关系图片展”在此展出。展览共展出近200张珍贵图片,娓娓道来泉州与斯里兰卡的世代友谊,以及中斯两国一家亲的友好故事。
许世吟娥积极为中斯民间交流牵线搭桥,如今是“中斯友好的纽带”“两国友好的民间使者”。在许世吟娥的推动下,鲤城区与斯里兰卡首都科特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鲤城区海上丝绸之路交流平台”“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南亚研究中心鲤城区基地”“泉州市鲤城区锡兰文化促进会”等机构陆续揭牌成立,两地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贸往来更进一步。
多年来,她选择留在泉州老城区,一边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一边为续写泉斯传统友谊奔走。采访期间,许世吟娥还从手机相册中翻出一段儿子在斯里兰卡举办婚礼的视频,与记者分享。2017年底,斯里兰卡为在当地工作的中国年轻人举行了一场热闹的集体婚礼,许世吟娥遂应邀为儿子孙海怀举办了一场斯里兰卡婚礼,孙海怀还作为新人代表在集体婚礼上发言。
“希望将中斯民间友好交流活动一代代传下去。”许世吟娥高兴地说。(记者 庄钊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