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坚持党建引领,以“建、管、用”一体化思维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着力构建优质均衡、普惠共享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绘就基层治理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
筑牢阵地根基,织密服务网络
阵地是服务群众的“落脚点”,泉州台商投资区将“党建+”邻里中心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扎实推进,以科学布局、重点突破、机制驱动三维发力,推动服务阵地覆盖城乡社区。在玉埕村等村居,通过改建闲置空间、调剂存量资源,集成养老、健康、文体等多元功能,打造“一站式”社区服务综合体,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普惠服务;在檀悦等新建住宅区,创新“一中心多站点”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至街坊、小区等最基层单元,让便民服务与居民生活无缝衔接。
长者们在玉埕村“党建+”邻里中心长者食堂就餐
国企力量的注入为阵地建设提供了强劲支撑。该区充分发挥国企在技术、管理、场地等方面的优势,聚焦重点区域补短板。针对棚改社区、产业片区配套服务设施短缺,采取建设运维一体化模式,由国企牵头建设白沙、杏东等邻里中心,有效填补了区域服务空白。为加快建设进度,该区创新“赛马”机制,对邻里中心建设实行动态评估,对进度快、成效好的给予奖补激励,对进度滞后的及时约谈提醒,以“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激发比学赶超热情,推动一个个邻里中心从蓝图变为居民身边的“幸福驿站”。
凝聚协同合力,畅通服务末梢
如何将资源和服务更精准地送到群众身边?泉州台商投资区以协同联动机制为抓手,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凝聚起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该区先后启动了三轮“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帮扶工作,创新“N+1”模式,推动20个区直部门、国企等单位与社区(村)结成帮扶对子,共同完善邻里中心。按照“每月一走访、每季一活动、共建一项目”机制,近一年全区帮扶单位已领办实施共建项目25个,让部门力量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
资源下沉的深度决定服务温度。该区坚持民生导向与需求导向,系统梳理区直部门、驻区单位和国企资源,形成111项可下沉至邻里中心的资源清单。创新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核单-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让服务从“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近一年开展健康义诊、早教课堂等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上万人次,群众的获得感在精准服务中持续升温。
泉州台商投资区招商文旅集团党员志愿者在门头村“党建+”邻里中心为孩子们讲解绘本故事
为压实工作合力,该区创新“帮扶积分制”,设置资源投放、项目共建、活动服务等5类10项积分指标,同时赋予乡镇对部门“反向考评权”,定期亮榜晒分,并与部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挂钩,让“齐抓共管”从理念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服务格局。
激活治理动能,提升服务质效
“党建+”邻里中心不仅是服务平台,更是基层治理的“神经中枢”。泉州台商投资区充分发挥其阵地功能,以特色化发展、数智化应用、精细化服务,为基层治理注入长效动能。该区开展“海丝・幸福里”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遴选出12个优秀案例,引导各邻里中心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一中心一特色”,比如,檀悦“党建+”邻里中心聚焦“银龄服务”,引入社工机构承办长者食堂,实行分层定价机制,日均服务超100人次;玉埕村“党建+”邻里中心结合辖区企业多的实际,打造“零工市场”,累计服务求职者1400多人次,帮助近300人达成就业意向,让服务更接地气、更暖民心。
数智赋能则让服务效率大幅提升。该区推行“区镇事权村办”模式,将“亲清家园”智慧服务平台延伸嵌入邻里中心,“一站式”集成社保、医保等336个政务服务事项,构建起“网格站点帮办代办+自助终端全时通办+云端综窗即时联审”的三维服务体系,实现90%以上高频事项“不出圈”办结,“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
在基层治理中,邻里中心还融合综治中心、议事协商、纠纷调解等功能,推行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物业党建联建“37℃工作法”等机制,推动风险排查在网格前端、信访接待在服务前沿、矛盾化解在萌芽前期,构建起“15分钟治理响应圈”,基层治理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从阵地建设到协同服务,从特色创新到数智赋能,泉州台商投资区以“党建+”邻里中心为支点,撬动了基层治理的深层变革,让“15分钟便民服务圈”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的幸福圈。随着这项民心工程的持续深化,更多发展成果正源源不断惠及居民,一幅党建引领、治理有效、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