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壮观的红树林,群鸟纷飞
王老伯夫妇自备稻谷喂鸟
摄影爱好者列开长枪短炮阵
专家给读者们讲解鸟类知识
海都闽南网讯 伴着壮观的红树林,鸟儿们成群结队,自由翱翔,一会儿组成“X”行,一会儿组成笑脸。“大家看,很多白鹭在这里繁衍生息。树下有许多幼鸟,平常,白鹭都在树上守候警戒。”漳州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林国洪一边讲解,一边指导大家用单筒望远镜观测鸟类的细部特征。工作人员还印刷了漳州常见水鸟的图谱给大家。
昨天上午9点半,60多位读者到龙海紫泥红树林,看到了白鹭、夜鹭、黑嘴鸥等上千只鸟儿。有人带着专业设备,一派专家模样,还热心地帮大家回答疑问;有人带来5斤稻谷,撒给鸟儿们吃;有些热心读者还因交通不便,多番辗转,坚持到现场观看。既有饱览美景,又能学到知识,大家玩得很尽兴。保护区附近的下楼边防派出所民警,也向专家请教了不少鸟类知识,以后出警可派得上用场。
活动是由本报和漳州市林业局、龙海市林业局共同举办的。
【交友派】
互不相识的两人 结伴观鸟聊得来
一场活动,还让互不相识的两个人成了朋友。
知道观鸟活动后,喜爱接近大自然的陈小姐和乔先生通过电话报名。他们都在厦门工作,通过记者联系,相约一起出发。
“我们早上7点半就到厦门轮渡码头,搭一个小时的船到石码码头,然后坐摩的到目的地。”陈小姐说,活动后,他们还特地到石码吃小吃、逛街才回厦门,和乔先生很聊得来。
“现代人都忙着赚钱,很少接近大自然。我觉得对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应该形成一种习惯。这能让我们更懂得与大自然相处,从而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看问题也会比较看得开。”陈小姐觉得,类似活动应该多组织。
【技术派】
业余专家不业余 冲着交流而来
高脚架、双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单反照相机……郭先生带着这些行头现身。
调低脚架,调整焦距,他操作起来有模有样。边上,不少人拿着印有鸟类图案的宣传单,找他询问鸟的品类,他只扫了一眼就给出答案,专家派头十足。
不过,郭先生可不是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他的工作与摄影、林业完全没关系,“我只是业余喜欢摄影。”郭先生笑着说,“从2002年开始,他就喜欢上玩摄影,10年来把这些行头都买齐了。”大家都爱摄影,更爱鸟,平常最欠缺的就是一行人一同分享、交流,“我就是冲着多多交流来的。”
【执着派】
留学生回国探亲 转四次车赶到现场
昨天中午12点,观鸟人陆陆续续都回程了。林小姐和自己的妈妈、舅舅终于经过四次辗转,终于赶到现场。
25岁的林小姐在英国留学工作,趁清明假期,他和妈妈来漳州探亲。昨天一大早8点多,他们打的到漳州市区商业城,本想搭公车,不料公车没到。于是,他们又打的到龙海石码,再搭公车到紫泥镇金定村,然后打的到红树林。路上来回折腾了4个小时。
如此热忱,全因林小姐对红树林鸟类很好奇,“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英国等地都观过鸟,很好奇这里都有些什么鸟。”只在漳州度过幼儿时光的林小姐,从小就和爸爸妈妈说闽南语,说得很流利。听着漳州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林国洪介绍,她非常兴奋,“多看看这些动物,可以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很不错。”
【老年派】
8位6旬老同学 组团来观鸟
1960届苍园小学的毕业生来啦!昨天,8位6旬老人引人注意。她们是小学同学,一大早从漳州市区赶来。最早组织活动的,是本报的忠实读者李奶奶。
“年纪大了,就该多出来走走,这还是我们几个第一次用正规的观鸟设备看鸟”,老同学张奶奶平日酷爱运动,早上起来投篮半小时,下午去中山桥放风筝,“近距离地观察鸟的各种动作,很有趣啊。”
买来5斤稻谷 老两口现场喂鸟
看到本报的观鸟报道,78岁的王海根马上跟妻子杨素霞商量,带女儿报名参加。邻居陈阿姨也赶紧说,算上她一个。
“我每天都关注观鸟的新闻,一有新的动态都会跟我家人说。我儿子听说后,还借了3把望远镜,从福州寄过来。”王海根说,这几天,儿子买了2只小白斑鸠,要送给他们,还没寄到家,他们都想知道白斑鸠长啥样。一到观鸟现场,他们马上请教林业局的工作人员。
“平时我们老人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趁着春天出门观鸟,呼吸新鲜空气,挺不错的。”平时,杨素霞常在阳台撒米喂飞过的小鸟。这次,为了观鸟,她还让丈夫特地买了5斤稻谷。现场,他们在林业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沿着堤岸喂鸟。(本网记者 方锦燕 林艺芬 郑娟娟 杨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