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安溪,茶香依旧,只是飘散的路径已被时代重绘。网线取代了古道,屏幕连接了山海,一场由电商引领的深刻变革,正推动这座闽南山城的乡村振兴叙事,从“一片茶叶的旅行”升级为“一套数字生态系统的构建”。
政策“春雨”与产业“新基建”
当乌龙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金龙在直播间向万千网友展示铁观音的“蜻蜓头、青蛙腿”时,他不仅完成了一次销售变革,更促成了传统与未来的对话。这位“中国制茶大师”的新舞台,象征着安溪县核心产业的整体跃迁。
数据印证了这场变革的广度与深度:2025年前三季度,安溪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62.7亿元,其中茶叶贡献58.9亿元,占据主导地位。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余3.8亿元——由蔬菜、豆制品、水果等十余个品类共同构成的“多极生态”。这预示着安溪县的电商故事正由“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的态势悄然转变。

大坪高山蔬菜基地
这一转变背后,是安溪县前瞻性的电商“新基建”。县里每年500万元专项资金如“春雨”,精准滴灌如李陌茶业这样的直播基地,其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成为政策赋能的最佳注脚。通过创新构建电商工作机制,安溪县将部门、乡镇、协会凝聚为“命运共同体”。《加快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的出台,更将电商提升至“县域经济新引擎”的战略高度。
安溪县的模式超越简单的“开网店”。它借助政策杠杆,构建起政府引导、平台赋能、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协同生态。在政策春风吹拂下,安溪县茶产业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宏大格局。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头部平台的深度合作,让铁观音的清香飘得更远。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安溪铁观音在各大电商节庆中表现抢眼,25-35岁年轻消费者占比超六成,展现出传统茶产业在数字时代的蓬勃生机。
品质革命与品牌觉醒
电商洪流并未冲淡安溪人的匠心,反而催生了一场更深层次的“品质革命”。
在海拔800米的大坪乡,菜农高建民的经历是这场革命的缩影。过去,优质农产品困于深山、被动压价;如今,通过合作社“预售+定制”模式,一根高山丝瓜可在24小时内直达城市餐桌,价格翻番。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农产品价值链的重构,让农民真正分享到市场红利。

官桥豆干流水线制作
与此同时,在官桥豆干观光工厂,百年技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通过技术革新,豆干保质期从7天延长至60天,这一突破不仅是产品形态的改变,更是商业模式的颠覆,使其得以登陆全国平台、走向海外。
据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安溪县积极推动农产品主体纳入“一品一码”追溯系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控。茶乡“俏山货”搭上“电商快车”畅销,得益于“质量兴农”战略的实施。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育“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45个,认证面积达71万亩,位居全省前列。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切实享受到电商发展带来的红利。这标志着安溪的电商竞争,已从“价格战”转向以品质和信任为核心的“品牌战”。
“织网”全球与未来图景
所有的商流,最终都离不开物流的支撑。安溪县电商故事的宏大篇章,在于其以智慧物流“织”就一张覆盖千山万壑、联通五洲四海的锦绣网络。
在感德镇,茶农陈两固对“客货邮”融合模式赞不绝口——“快了半天,省了一半”,直观体现安溪县物流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在于“末端开放共享”的创新理念,通过整合交通、邮政与快递资源,构建“邮快合作+交邮合作+快快合作”的集约化体系。
这张网络的底层支撑,包括23亿元投入改造的700公里通村公路、“1+24+443”覆盖全域的三级物流体系,以及日处理20万件的智能仓储中心。而这张网的边界,正加速向全球延伸。在新加坡等关键节点建成的6个“新溪望”公共海外仓,将东南亚配送时间从15天压缩至3天。这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安溪县从“产品出海”迈向“品牌与服务体系出海”的关键一步。
夜幕下,中国茶都直播基地的灯火,与刘金龙、高建民、陈两固等奋斗者的身影,共同勾勒出安溪的未来图景。
“我们将聚焦‘数字农业+品牌农业’,推动农产品从‘种得好’向‘卖得火’转型升级,让更多安溪优质农产品香飘世界。”县工信商局局长王辉荣表示。
安溪这座以茶闻名的山城,正以匠心为舵、创新为帆,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将自己锻造成一个面向未来的立体“数字生态山城”,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乡村振兴,提供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安溪样本”。(融媒体记者 陈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