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环湾通途。
6月30日,泉州湾跨海大桥主桥合龙,这标志着作为大桥最重要、最关键的主体结构已建成。按照施工进度,大桥主体工程预计年底前建成,明年上半年可通车。
关于这座长度全国第六、福建省第一的跨海大桥,人们想知道的太多,让我们一起来解码跨海大桥。
【特点】
万米桥梁泉州门户与海风潮震共舞
大桥项目设计代表程德林告诉记者,建桥前,各相关单位、专家都对项目选址位置的地震、台风、海水等进行专门的调研、考察,最终确定了大桥的建设位置及建设方案。
最后,大家对大桥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高风速带:建设条件较为复杂,大桥位于我国的沿海高风速带,热带气旋是影响大桥的主要灾害性天气,风速大、风况复杂;
最大潮差近6.92m;
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
海洋强腐蚀:大桥处于海洋环境中,海洋大气及海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万米桥梁:海上桥梁长度近10公里,对大桥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泉州门户:横跨泉州湾的大桥是泉州市的门户,桥型方案应具有独特性、标志性和技术先进性。
【大桥名片】
泉州湾跨海大桥项目起于晋江南塘,与晋石高速相接,在石狮蚶江跨越泉州湾,经惠安秀涂、张坂,终于塔埔,与南惠高速相接。泉州湾跨海大桥与晋石高速和南惠支线、泉三高速共同组成泉州环城高速。
项目建设里程为26.7km,制约工程为项目主体——泉州湾跨海大桥,桥长约12.45km,分九个区段。共设四个互通,三处收费站。
【解码】
●主桥造型
五大方案三轮PK为何是海上“新双塔”
据悉,最初桥型方案共有5个,分别是双塔斜拉桥(分幅,索塔三柱式门形塔或双H形塔)、双塔斜拉桥(整幅,凯旋门形)、独塔斜拉桥(整幅,灯笼形)、独塔斜拉桥(分幅,风帆形),下承式系杆拱桥(分幅),区别在于主桥桥型、跨径布置、索塔、主梁型式的不同。
方案的选择过程,是一轮轮精彩缜密的PK。
桥下船舶通航,要求主跨跨径达400米,综合比较发现,拱桥方案构件多,工序繁杂,现场作业时间长,施工风险大,该方案被淘汰出局;
接着,独塔整幅和分幅斜拉桥造价高,海上作业时间长,施工风险高,可比性较差,也紧接着出局;
最后比较两个双塔斜拉桥方案,虽然分幅叠合梁方案幅宽窄,制造、运输和安装方面较优,造价亦较低,尤其是桥面铺装与混凝土结构相同,避免了钢桥面铺装的问题,因而主桥推荐采用双塔分幅叠合梁斜拉桥方案。
最后的胜利者是分幅双塔斜拉桥方案。
第一高度五大寓意为何是“海纳百川”
泉州湾跨海大桥的主塔是三柱式门形塔,它是整个大桥建设的控制性工程,南北各一塔,塔高157.1米,为现今泉州第一高度。
双塔去年11月30日封顶,双塔总高度314米左右,相当于三座泉州著名的东西塔。
双塔共用了288根斜拉索,别小瞧这些斜拉索,它们的承重力相当惊人。大桥相关负责人说,全长800米的主梁重量,就主要依靠这些斜拉索撑起。
据悉,当年选主塔塔形时有5个方案即景观寓意为“凯旋”的凯旋塔、“胜海宏图”的H形塔、“海纳百川”的三柱式门形塔、“凌波仙子”的灯笼形塔、“银海扬帆”的风帆形塔。
最终选定的“三柱式门形塔”采用简洁大方的古典欧式门塔,线条分明,视觉冲击力强,外观风格迥异于传统古风,象征着泉州海纳百川、独树一帜的时代开拓精神。而且由于三柱式门形索塔设置了上横梁克服了三柱式索塔的受力不均的影响,塔柱竖直,施工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