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仪式
闽南网6月17日讯 香火缭绕,花灯璀璨。昨天上午的泉州南音艺苑,因一场隆重的“祭郎君”仪式,更添几分庄严和神圣。来自泉漳厦以及菲律宾、新加坡、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南音乐团齐聚一堂,数百人虔诚祭拜南音祖师孟昶。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日升说,在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举办祭祀仪式,让海内外弦友共同参与,意义非凡。
“祭郎君”仪式也拉开了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的序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南音团体将在文化节期间开展多样的交流活动。
管弦和鸣祭
南音祖师爷
昨天上午9点,泉州南音艺苑内早已坐满宾客,一切就绪,全场肃静,主祭官——泉州南音乐团团长吴少传,身披红色绶带,手持三炷香,跪拜在香案前。负责司仪、唱仪的是晋江东石南音社的社员,身穿传统服饰。还有负责演奏洞箫、二弦、三弦、琵琶和拍板的师傅。这时,管弦和鸣声渐起,两边东西厢唱礼,唱的内容是进花果、进茶品和三牲五位等,每一样祭品都由礼生递给主祭吴少传敬奉。仪式约半个小时,伴随两首南音乐曲——《三奠酒》和《梅花》,洞箫、二弦、三弦、琵琶和拍板合奏,管弦和鸣,庄重而神圣。仪式最后,弦友们全体起立,和主祭吴少传一起鞠躬。
四海同祭
促海内外交流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音乐能够像南音,有那么强的凝聚力。”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日升对海内外媒体记者说。他表示,正当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在南音发源地泉州举办海内外弦友“祭郎君”,是互相交流的良机。
据了解,参加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的南音乐团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菲律宾来的乐团最多,有4支。此外,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港澳台地区的南音社团也参加了“祭郎君”仪式。成立只有几个月的广东省南音研究会也赶来参加。
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的丁宏海社长说,泉州举行的“祭郎君”让他大开眼界。“新加坡的‘祭郎君’仪式比较简单,不如泉州传统。”
□南音故事
1.郎君,是指五代时期后蜀的亡国之君孟昶(chǎng)公(公元919~965年),精晓音律,擅作词曲。据说,由于孟昶有不少“御制新曲”,随着战争蔓延和历史变迁,孟昶时代的音乐迁移到中原,后又几经迁移,一直迁到闽南,与泉州当地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泉州南音,泉州南音子弟便将“郎君大仙”奉为祖师爷。南音爱好者自称“郎君子弟”,将郎君奉作先师,是非常独特的行业祖师信仰。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和八月十二,南音社团都要举行春、秋季“祭郎君”仪式,以此来纪念郎君爷诞辰和升天。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地区和东南亚的南音社团仍然保持这个传统。
2.社团往来泉州南音馆阁有种很独特的习俗,称“拜馆”,当南音弦友到达另一南音馆阁时,需先行香礼,拜主方馆阁内奉祀的“郎君爷”,之后才整弦、演奏、联谊。(本网记者 张帆 吕波 文/图)
推荐阅读:南音南戏之温陵十二钗:南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