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0月17日讯(闽南网记者 肖晓锦)微短剧作为新兴的产业形态,近年来出现井喷式发展,行业逐步形成了剧本孵化、拍摄制作、分发传播到商业变现的全链条生态。随着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与产业链条的逐步成熟,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抢抓发展机遇,泉州市首个乡村短剧拍摄基地——仙夹短剧基地,备受各方关注。这个位于永春仙夹镇的短剧基地,整合、依托天然资源优势,拓展短剧产业赛道,开启了一场关于“短剧+”发展之路的探索,持续推动乡村资源“剧”变发展之路。
永春仙夹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林剑华 摄)
借资源建基地 探索“短剧+”新路
仙夹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龙水漆篮、山后漆画等传统工艺传承百年,300多座古民居原貌保存完好,建筑群、建筑细部和周边环境整体风貌完整协调。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文化创作提供了丰沃土壤。
立足天然优势,今年8月,泉州市首个乡村短剧拍摄基地——仙夹短剧基地,揭牌成立。当天,首部短剧《洗冤录》同步开拍,主要取景地选在夹际小学,据悉,该剧目前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仙夹短剧基地全国城市基地也陆续布局,构建多点联动的短剧产业网络。据悉,仙夹短剧基地北京办事处已挂牌,未来一年内将完成至少50部短剧的摄制,涵盖平台定制剧与自主研发内容。
“我们今年计划与仙夹短剧基地联合自制10部短剧,目前已与各大优质影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泉州星辰浩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炜烽介绍道,在合作与投资模式上,基地针对不同合作对象制定差异化方案,灵活适配不同规模团队。
据介绍,与传统影视基地不同,仙夹短剧基地提供灵活便捷的场地使用方案,无论是半天短时间拍摄,还是连续数日的长期使用需求均能满足;同时配套全方位服务,从住宿餐饮到设备支持,一站式解决剧组拍摄中的各类痛点。
其主攻中小型剧组市场,依托永春当地丰富的实景资源,主打乡村题材、民国风、年代剧。同时,聚焦剧组核心需求,构建完整产业链及宣发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有效降低剧组拍摄成本。
仙夹短剧基地于今年8月揭牌成立(林剑华 摄)
为产业育人才留人才 建立“培训+实践”平台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10月11日,仙夹短剧基地“演员请出道”演员训练营首期培训正式启动,这是仙夹镇继成立泉州首个乡村短剧拍摄基地后的又一产业配套举措。
在仙夹短剧基地演艺中心,十余名怀揣表演梦想的学员,正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训练。训练营负责人表示,训练营课程设置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既涵盖表演基础、台词训练、气息发音等功底类课程,又开设镜头感塑造、脱本即兴表演等实战课程。针对演员职业发展痛点,训练营还融入导演面试技巧、镜前心理调适等实用内容。
训练营专业老师於悦介绍称,此次培训初衷是让学员通过“自创、自编、自排、自演、自拍、自剪”的方式完成创作,培训内容浓缩了专业院校基础课程,同时兼顾体能训练,短短几天就完成了话剧、小品等作品的排练。“永春对短剧基地的支持力度很大,硬件设施完善,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提供发展机会留住人才。”於悦忍不住为基地点赞。
仙夹短剧基地“演员请出道”演员训练营首期培训现场(林剑华 摄)
“我有过几个月的表演经历,但并没有专业表演培训背景。”学员林柒分享道,经过这几天的系统性培训后,她在人物塑造如肢体动作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对表演也有了全新理解。
为实现“学以致用”,训练营同步落地实践转化环节,通过两大场景检验学员学习成果。一方面,学员将在五里古街及仙夹镇开展小剧场常态化展演,积累实战经验;另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员将获推荐进入剧组参与拍摄,真正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转化。目前,基地已签约7-8名驻地演员。
“训练营将长期招生,实行每月两期、每期15天的培训模式。”陈炜烽表示,基地将结合学员反馈持续迭代课程体系,深化“培训+实践”融合模式,致力于打造地域辨识度强的短剧IP。
此外,在人才输送渠道上,基地持续拓展多元路径,既与其他地方合作,承接人才培养需求,也通过在多地设立办事处,面向全国招引影视专业人才,进一步充实人才队伍。
基地的建立,让仙夹镇实现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化,让闲置古厝焕发新生,让村民获得更多就业与发展机会。同时,基地通过“培训+实践”“影视+文旅”的融合模式,打造以文旅为基、影视为媒的文旅融合示范样板,为永春县乃至泉州市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仙夹镇党委书记庄育莹表示,下一步,仙夹短剧基地将推进演员培训、综艺直播、短剧出海等多元化发展,完善基地配套设施,邀请编剧、导演驻场创作,为热爱影视的创作者提供在乡土间汲取灵感、实现价值的平台,持续探索“短剧+”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