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古称“弦管”,又称南管、南曲、南乐、郎君乐等,是集唱腔与器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乐种,保留了大量唐宋以来的音乐元素,曲风古朴典雅、委婉柔美。2009年,南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日晚,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泉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选送,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创排演出的《南音魂》,斩获第十八届文华奖“文华节目奖”。
守正创新
一出好戏铸“艺魂”
舞台之上,琵琶、三弦居右,洞箫、二弦在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袅袅弦韵,婉转悠扬。
在弹唱之间,南音艺术走过了千年。如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一直是泉州南音传承者探索的方向。
“10多年来,我们几代南音人都想为南音争得这份荣誉。”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主任庄丽芬感慨道,团队自今年5月起便投入新一轮《南音魂》的创排,反复调整、录像、审视、再打磨,直至赛前才最终定稿,“连LED与灯光都力求完美,直到演出前几天仍在优化”。在此过程中,省文旅厅组织艺委会专家组与非遗专家参与指导,通过多轮专家集中研讨、曲调打磨,反复优化旋律编排与唱词表达,同时结合创排实践持续提升舞台效果。
据介绍,新版《南音魂》在“上四管”基础上加入低音箫、古琴等配器,增强厚重感与层次性。多声部的演唱与“下四管”打击乐相互呼应,乐器与演员在节奏与情感上形成强弱交织的对话,呈现出“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听觉张力。此外,还在舞台呈现上突破南音传统“坐唱”形式,融入精心设计的表演调度。
“这对南音演员来说是个挑战。”庄丽芬指出,演员需在缓慢的南音乐韵中完成形体表达,“越慢的动作越难做,要把韵律与韵味呈现出来并不容易”。
经过数月排练,演员在形体表现上取得显著突破,使传统南音在视觉层面也焕发新生。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天涯倦客自销魂,海角清音频入梦”的独特意境。
“演出结束时,现场先陷入片刻的寂静,随后掌声才如潮水般涌来!”《南音魂》的主演之一王容回忆起展演落幕时的场景,依然难掩激动,“许多观众久久驻足,不愿离去,交谈中满是惊叹,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共鸣,印证着艺术穿透地域与语言壁垒的直击心灵之力。”
薪火相传
一方沃土育“精魂”
“一部作品的成功,编导、灯光、舞美、作曲等人才都至关重要。”庄丽芬说,她亲历了泉州南音冲奖的艰辛历程,也更深切地意识到系统性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此次《南音魂》大胆起用年轻阵容,全团20名主演中,表演演员3人、演唱者6人、乐手11人,绝大多数为“95后”和“00后”,展现出剧团蓬勃的新生力量。
南音技艺门槛极高,除了精湛唱功,演员还需至少掌握琵琶、三弦等“上四管”乐器的基本技能,堪称“六边形人才”的培养。为此,剧团与艺校深度合作,资深演奏员、演员定期走进教室授课。
“每年我们都会邀请国家级南音传承人和老前辈来传授一些即将流失且难以传承的长调曲,我们将这些录音录像作为永久资料保存,并在每周三‘薪火相传’专场展示。与此同时,每周一还安排洞箫、声乐老师为青年演员‘加餐’训练,确保人才队伍持续进步。”庄丽芬介绍。
《南音魂》的成功,不仅源于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更得益于泉州南音深厚的传承土壤。据了解,目前泉州200多所中小学开设南音课程,超过23万名孩子接触这一古老艺术。泉州师范学院自2003年起开设南音本科专业,艺校更是常年定向培养南音人才。在民间层面,乡镇、村庄的南音馆阁、南艺社随处可见。
四海回响
一颗初心扬“古魂”
在传承好“本土根”的同时,泉州南音正以多元方式“走出去”。
泉州文旅的火爆,为南音传播打开了新窗口。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位于泉州市中心的南音艺苑场场座无虚席,观众中既有本地老票友,还有不少是来自四川、浙江、广东等地的游客。
“哪怕听不懂闽南话,观众也能感受到旋律里的美。好的音乐是相通的。”庄丽芬介绍,为了让外地观众更容易接受,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制作了“唐诗宋词谱曲专场”。“大家都学过唐诗宋词,用南音唱出来,共鸣感更强。团队还整理了20首南音教材的录音录像与伴奏带,主动编撰了包含示范演唱和解析的教材,不管是外地观众还是海外华侨后代,想自学南音,有教材就能入门。”庄丽芬说。
海内外文化交流,正让南音成为一座生动的“文化桥梁”。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曾与波兰音乐家合作,东西方音韵碰撞出别样火花;中央音乐学院等顶尖院校的师生也常年来泉采风,沉浸式学习南音乐器与演唱;此外,两年一届的“国际南音大合唱”汇聚海内外南音社团同台展演,成为传播与传承的有效平台。
然而,无论走多远、如何创新,“魂”不能丢。庄丽芬强调,《南音魂》的创新始终围绕“传统”展开:新增的低音洞箫是为了丰富音乐厚度,而非改变南音的委婉;舞台调度是为了呈现仪式感,而非变成歌舞剧;哪怕是与外国团队合作,也会保留南音的核心曲牌与旋律。“虽说需要创新,但我们要确保大家听到的是真正的南音!”她说。(见习记者 肖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