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9月9日讯(闽南网记者 陈玉玲)9月8日至10日,2025年福建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在泉州市举办,旨在总结交流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分析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活态传承、系统保护、共促发展的具体举措,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和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9日上午的交流活动中,与会人员聚焦新时代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与展望,发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中国实践与福建探索》的主旨报告。同时,泉州市、龙岩市围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行经验介绍,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龙岩市分别就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典型案例进行分享交流。
活动期间,与会代表还将前往泉州市通政小学、中山中路、威远楼、工艺美术合作社、金鱼巷、府文庙等地调研,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市)在非遗进校园、历史街区保护、工业遗存活化、自然环境微改造模式、文化空间再生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感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理念。同时,他们还将参观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泉州非遗馆、“世遗烟火·非遗焕新”市集与展演活动等。
据介绍,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以“山海交响·闽韵传薪”为主线,通过时间轴与空间轴双线叙事,全面呈现我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突出“非遗传承+生态保护+两岸融合”的福建特色。“世遗烟火·非遗焕新”市集则设在泉州古城府文庙、中山路,汇集德化陶瓷、永春纸质画、蟳埔女服饰、惠安影雕等非遗项目,街头舞台将上演提线木偶、火鼎公婆等非遗节目。
此次活动生动展现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朱子文化(南平)生态保护区、朱子文化(尤溪)生态保护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成果,深入探讨了未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方向,为更好地展示八闽文化的气韵与风采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