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沙滩”发展而来的闽宁镇新貌 陈理杰 摄
贺兰山东麓,余晖里,银川永宁县闽宁镇的厂房与大棚渐次镀上金边。这个以福建、宁夏两地简称命名的移民小镇,携着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海之约走过二十九载,让“干沙滩”变成产业兴旺、民生和美、精神昂扬的“金沙滩”,圆了西海固万千移民的致富梦,“闽宁模式”更成为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典范。
10月13日—17日,山海共潮生——厦门市湖里区闽宁协作融媒体采风团深入小镇肌理,找寻那些藏在园区、车间、大棚以及社区里的共富故事。
产业赋能:从“戈壁荒滩”到“协作高地”
10月的闽宁产业园,16栋米白色通用厂房沿道路整齐排布。谁曾想,3年前这里还是“风吹石头跑”的戈壁荒滩。
“当年落脚要避开沙坑,2022年湖里区天地集团、思明区控股集团和永宁县国企按4∶4∶2比例出资1亿元建园,‘挂图作战’硬把荒滩变为产业高地,续写‘干沙滩’变‘金沙滩’新篇。”宁夏闽宁产业园公司董事长陈志舟话语间满是自豪。
如今,闽宁产业园招商成果丰硕:既牵手厦门建发、国贸控股等厦门实力国企,亦迎来福建大数据集团、厦门捷能通等行业翘楚,成功聚集低空经济、教育装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多元业态,目前26家企业入驻,去年总产值达4.9亿元,成为小镇经济新引擎。
协作中,“湖里力量”是关键推力:捷能通带来3D足部扫描技术,为闽宁镇及永宁县数万学生做足部健康筛查,把沿海的健康理念种进西北土壤;厦门国企建兴环保投资超1亿元建全自动生产线,为宁夏葡萄酒产业供应环保包装,达产后年产值1.5亿元,提供150多个岗位。“厦门市湖里区的资源对接与帮扶,引企业投资、带动返乡创业,更推动产业链协同,形成良性循环。”陈志舟说。
数字经济的“跨越牵手”,让协作迈上新台阶。10月15日,闽宁双智算中心1号通用厂房提前一个半月封顶,总投资50亿元的“东数西算”项目明年投用后,将通过毫秒级光缆实现宁夏算力直送厦门,与厦门枋湖智云数据中心“双向奔赴”。“这既解福建‘地贵电价高’难题,又助力银川产业数字化转型。”宁夏天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林雄表示,该中心还将依托厦门国际海缆枢纽优势支持“数据出海”,推动协作从“单向帮扶”升级为“双向赋能”。
产业扎根,带动就业增收。富贵兰公司扎根闽宁镇14年,累计带动超200名西海固移民就业,不少人从零基础成长为技术骨干,西海固移民王文娟更是从入职时踩不好缝纫机成长为管理20多人的包装组主管,收入翻了3倍;园艺村科技特派员马雅玲从福建引进福红李、黑花生等品种,推动“南果北种”,带动农户种植近百亩,让特色农业成为增收新路径;贺兰山下,闽商陈德启打造的4万亩葡萄基地,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让戈壁荒滩变成“紫色银行”。
内生动力:从“观念贫困”到“思想财富”
产业协作筑牢闽宁镇的物质根基,更打开了移民的观念和视野。曾经困于传统角色的“隐形人”,逐渐成长为“追光者”。
禾美电商扶贫车间里,马燕正补着妆,准备去见“粉丝宝宝”。每天40分钟妆容,是她对工作的敬畏。2012年,她从西海固搬到闽宁镇,因不识字、没活干,“连抬头说话的底气都没有”。2019年入职后,她跟着车间负责人徐美佳用“识字扑克”学认字,跟着女儿学拼音,成长为能直播带货、接待访客的骨干,月收入从1500元涨至4000多元。
“最大的贫困是观念贫困,最大的财富是思想财富。”在她看来,资金能解一时之困,技术可作发展手段,但唯有观念转变,才能催生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样的改变在小镇随处可见:摆西彦从不敢带孩子赶集,到能骄傲认读公司门牌上的字;禾美女工从“怕镜头”到自信直播,从“靠丈夫给钱”到成家庭经济支柱……早年,还有人从车间偷偷跑回西海固;如今,更多妇女主动打听招工信息,“想像马燕一样活”。
观念一变天地宽。王文娟早年在福建电子厂被“五六十岁工人工资比年轻人高”的场景震撼,打破“安享晚年”的旧认知,如今已成为富贵兰企业合伙人;苏恒福老两口靠高端亚麻籽油的差异化经营打开市场,年入近30万元。南方的务实与北方的坚韧融合,让越来越多移民的观念从“我不行”向“我可以”转变。
长效共富: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共生”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提升,推动闽宁协作迈向更高阶段。如今的闽宁镇,正全力构建“造血式”共富生态,让山海携手的成果真正扎根生长,形成可持续的发展闭环。
产业端,“引进来”与“育起来”并重。园艺村科技特派员马雅玲的“南果北种”模式,让50元一斤的福红李在厦门供不应求,农户收入翻数倍;陈德启的葡萄酒庄不仅提供岗位,更培育本地酿酒师、技术员队伍,让移民从单一务工者变成产业参与者。
民生端,硬件改造与能力提升同步进行。福宁社区在湖里区湖里街道帮扶下,不仅完成18栋老旧小区供水管道改造、开设“四点半课堂”解决生活难题,还联合厦门高校开展电商、家政等技能培训,让移民群众掌握“一技之长”;闽宁双智算中心建设同步推进“本地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厦门培训+宁夏实践”模式培育数十名算力运维人才,为数字经济储备本土力量。
这种“产业带就业、就业提技能、技能促发展”的闭环,让闽宁协作跳出了“单向输入”局限。“现在不只是福建带项目来,本地企业也能反向对接福建市场。”陈志舟的话道出了闽宁协作的深刻转变。从“输血”到“造血”,从帮扶到共生,闽宁镇正以可持续的共富模式,为东西部协作立起新标杆。(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林泽贵 范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