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畔的飞炉庙
闽南网6月20日讯 北宋名臣蔡襄建洛阳桥,千百年来留下多少美谈。位于洛江万安街道塘西社区的飞炉庙也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下周,来自泉州各地的上百个从这里分炉出去的庙宇将再度聚首,计划举行一场清修祈福仪式,之后还将成立“泉台双忠文化研究会”,续写下一个千年香火传奇。
故事:唐末安史之乱殉国成仁
且说现在飞炉庙里供奉的,是武尊王、文尊王,合称“双忠”。二位“成仙”,发生在唐末“安史之乱”,原型是殉国忠臣张巡和许远,距今1200多年。
史书描述张巡“身高七尺,须髯若神……”他学历高,博览群书考上了进士,而且还通晓阵战法。而许远“乃宽厚长者,貌如其心。”
张巡与许远率数千官兵,在河南睢阳(今商丘)抵御安禄山十万叛军。二人屡挫强敌,死守睢阳孤城,最终因粮尽援绝而殉国。
民间遂敬奉二人为神灵,建庙宇供奉。历代朝廷顺应民意,对双忠进行加封,明太祖年间还举行春秋两季的公祭。清代许远塑像被请到太庙,成为41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起源:蔡襄移香火入泉助力造桥
“双忠”的信仰何以入主千里之外的泉州?这就不得不提北宋时期的泉州郡守蔡襄。
据传,蔡襄奉命到泉州造洛阳桥途中,路过河南,见当地百姓虔诚拜谒双忠二神,便将香炉带到泉州,为他主持建设洛阳桥祈福。香火被蔡襄安放在洛阳江畔一处小庙供奉起来,初名万安桥院,这就是飞炉庙的前身了。
八年之后,洛阳桥顺利竣工,蔡襄觉得这是睢阳带来的香火暗中庇护,便到小庙中祭拜,请求择地扩建庙宇。谁知,祭拜未完,香炉竟腾空而起。人们好不容易在两三公里外的万安地界找到,也就是现在飞炉庙的所在。
据说庙宇规制最大时“有十三进深”。最近一次重修,是在12年前。当时塘西社区百姓在修路时从地下挖出一方石碑,是清朝同治十二年所立。碑中提及蔡襄造桥的故事,还说“飞炉庙为香火之祖”,以及“旧无碑记,不知几经重修”。现在这一方“重修飞炉庙碑”被当地人视为铁证,认为闽台两地供奉双忠的庙宇皆出于此。